汕北明珠、美丽村落:坛头一日游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日常琐事 |

风水轮流转,昔日最闭塞的小村庄--坛头村,到今年底以至于接下来的两三年内,可能不得不接受持续性网红村的事实。
实力明摆着,彻头彻尾的美丽乡村,再低调也枉然。
认为是美丽乡村而非最美乡村,是因为这样得天独厚的的村落,在盐鸿镇、澄海区、汕市头的最北端,与饶平接壤,宛如世外桃源。整个村子无半点污染,连空气都是甜的,如果凭着一张蓝图绘到底,根本就没有最美,只有更美。

村名坛头,这个坛是什么来头,年代久远已经很难考究。通俗的说法是旧时村外的出海口白弦港形状似坛罐的样子,村庄又在白弦港起点处,便就地取材叫做坛头。

不过按照潮俗研究者陈耀贤先生的考证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他认为坛应该是挡土的长长泥墙,读成(yun)而非(tan),潮汕音为(芸),这个坛一开始就这么写,没有繁体字,不是(壇)或(罎)的简化,因而头可繁体,坛则无从繁起。
怎么考证那是专家学者的事,他们就吃这碗饭,村里人没兴趣理会那么多,这里“坛”的潮汕音都叫做“皇”,写字坛头,读音皇头。什么专家、什么文化人城里人想来这里办班做思想工作,希望改口叫做yun头之类的,没门!




这是从国道324九溪桥路段经毒水沟路进村的景观,感觉跟别处没多大区别。
这个广场的设计倾向于城市化,少了点乡土味。
在春光明媚或者秋风乍起的时分,甚至淅淅沥沥小雨轻飘的时节,要散步,还是移步到市场外小学旁的鸣凤广场更有韵味,山光水色一览无余,近水远山皆有情。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或者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或者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等等,初看到鸣凤广场四个字就自然而然的想起这些有关的词句,跟凤栖梧桐差不多的语境,应该是为了对于莲花山和大北山这样的大场面而推敲出来的名称。



不过这样就有点想当然,其实是想多了,没那么复杂,鸣凤是一个人名,叫曾鸣凤的读书人,传闻中过进士,是族人的标杆。
几多白屋出公卿,关于曾鸣凤进士的考究,在曾经的公众号文字中有推敲,也与村热心人曾锦顺先生和文化人陈耀贤先生深入交流过,受益匪浅。古时候的贡生、举人或者进士都是很了不起的事,光宗耀祖,启迪后人。曾鸣凤进士重文轻武,缺乏锻炼,体质较弱,这是人生的小遗憾,也是后辈要改进的地方。
渔七田三、耕读传家,有曾进士作为榜样,后代子孙勤劳朴实的本质不改。而且,走进这个村,不经意间一股淳朴的气息便会轻轻飘过,非常的原生态。大街小巷、屋前屋后和公共场所,自行车摩托车都好像长了眼睛一样,到线内,到框中,处处中规中矩。
见字如面,这里可以改为见车如面,车整齐,人就不会偏差到哪里去。


汕北大道的尽头处,右边是成片成片的虾池,再出去就是大海,不久后的海底温泉产业群就将产生,到时候就真的要刮目相看。
千百年来,坛头村与外界的沟通只能借道盐灶(上社),有诸多不便之处,如今山北大道的开通让坛头村出门便是康庄大道,区域优势无与伦比。不久的将来,入村小景观、瑶池荷花主题风光、开放式多功能展厅、环村栈道、旧厝乡愁、观光农业渔业区等各种配套设施的逐步配套完善,这里更加是妙不可言。
春江水暖鸭先知,因为近水楼台,自己得以先知先觉,也先睹为快。
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这里是行到路尽处,便是坛头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指的也是坛头村。
衣冠简朴古风存,这个村,未来可期。
前一篇:博客疑似逐渐恢复状态
后一篇:两个钟头代写一篇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