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出新品种

标签:
杂谈 |
分类: 舌尖记忆 |

半个月前第一次发现居然有这样的好东西,要了几斤,鱼姐熟门熟路的剖腹去鳞,没多久就处理好。对于鲫鱼,平时是不去鳞的,整条加工,那次入乡随俗由着她,不过事实证明还是不去鳞的效果好。
鲫鱼买好,感觉已经完成一大半,其余的都顺其自然,遇见什么买什么。往回走到另一摊买非洲鲫,也是公家水域捕捞而来,鱼姐看见我袋里的鲫鱼,有点好奇,问这里怎么会有这玩意,看来对于这个市场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她们这些本地人远没有我深入细致。她说像这样的土鲫拿到外面去退(批发价)要12银,听后赶紧给纠正,无娜,拆零才12银。
业精于勤荒于嬉,焖鲫鱼的手艺还可以,而鲫鱼炖溪黄草汤就荒废了,两次炖汤都不满意,没有曾经的得心应手。鲫鱼稍微油煎后加水煮开,差不多了再放新鲜溪黄草一起炖,炖好的汤底色乳白而上面有一层薄薄的泛黄,非常惹眼,而风味绝佳。鲫鱼炖新鲜溪黄草这独门绝技从大埔县城的谋记大排档品尝后悟出来,看他的制成品,然后回想整个过程大概该怎么办,就这样试着去加工。
第一次到这个市场,所有想买的东西都问价钱,此后就不再问了,喜欢什么就直接说,她们都安排妥当。要两条非洲鲫,她会意,将手探进水里浑水摸鱼挑最大的,她的价格分三个等级,大中小分别递减一块钱。
野生的非洲鲫冰清玉洁,是很好的酒料和填充料。当然好东西也需要技术,还要有统揽全局的思想,买鱼时就必须想到大蒜,一并带回。本地蒜还未上市,市面上基本是外地蒜,味清淡些。

活虾是计划外,无打算,回去时有大娘在打招呼推介她的虾,不多,就一并带吧,支持她老伴的辛勤劳动。地摊的虾蟹都是自家捕获后拿来卖,数量和品种没固定,而野生却是绝对的。



碧砂村里市场边有一家很不错的海鲜排档,在大院里经营,物美价廉,很朴实,去过一次,偶尔也有再去光顾的念头,但到最后都是改变想法,还是自己动手好。从选材到加工,各种菜式的搭配等等都游刃有余,怎么搞都比外面好,没必要舍近求远。当然餐馆也有好的地方,那就是鼎大火猛,炒的菜色相好、口感好。
一直以来中蚝、小蚝都是拿来煎蚝烙,这次变换做法,煮蚝粥,石蚝粥,相当的甜美。石蚝是特殊的食材,野生,非常细小,一般都是老妇人在撬,几个钟头撬不了多少。遇见了就带些,支持老大娘的辛勤劳动,如今开发出蚝糜这个新品种,以后就可以更经常性的开展合作。
前一篇:中元,琐事
后一篇:昨夜,只是在老二处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