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受武夷山茶文化--茶可以养心而养身!

(2011-04-20 20:00:05)
标签:

日中韩

茶文化

武夷山

大红袍

岩茶

茶树

时尚

杂谈

有记载:公元1107年的一天,北宋王朝的第八位皇帝徽宗赵佶,将自己多年的饮茶心得,撰写成一部被后世茶人奉为经典的茶书。
这年新制的贡茶又已进献到宫廷。徽宗皇帝于是取出最爱的茶盏,邀来群臣,共同品饮。因为茶品特殊,袅袅的茶香引动着他用画笔描绘下当时的盛景。感受武夷山茶文化--茶可以养心而养身!

     品饮的贡茶曾叫作武夷茶,它产于灵山秀水的福建武夷山。如今,以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四大名枞为代表的武夷岩茶早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在品茶论道,沟通交流的同时,也在更多地思考着:身后这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之地与武夷茶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情缘。

感受武夷山茶文化--茶可以养心而养身!
         在伟人喝过茶的位置鲁院长和大家一起品茶

    武夷山人文历史几乎很多地方都记载着武夷茶的发现、种植与制作,散发出茶之清香。这样的特色在整个中国的名山中都是极为罕见的。据史籍记载:汉代开始,武夷茶就有了入贡的记录,唐代更是名气大增,唐玄宗派遣登仕郎颜行之到此诏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武夷茶就此因势而上,得以向四方传播。

感受武夷山茶文化--茶可以养心而养身!
           在历经磨难时候----     禅思静虑   方能   彻悟大觉

    叶灿(茶叶专家):“武夷山茶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南朝,到了唐代就有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记载,‘前去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用拟人化的手法,号称侯爷,往来甘香馥郁称为晚甘侯,那实际上指的就是武夷山的岩茶,碧水丹山之乡出来的,在自然的环境当中,月净云稀笼罩中才有了这种茶的色香味。”

这次有幸和孔子茶道院长鲁明院长一起来到武夷山,鲁院长对武夷山有特别深厚的感情,每年必到优美的武夷山来淘宝、品茶、画画,这次我们有幸看到鲁院长来到茶艺馆时的看到喜爱茶壶时的那种专业和兴奋,他说茶不能

 文化,他这么多年来   几乎走遍了武夷山周围所有的村落,凡是和茶有关的东西他都会费心收藏。这些大大小小的藏品,每一件都曾见证了那些久远年代里武夷茶事的秘密。来说,曲曲折折的收藏的过程,仿佛是一场穿梭在时光里的游戏,他用书籍文献中获得的信息,一点点揭开了这些藏品的身世之谜,而这些藏品的存在,又像是一把钥匙,让他穿过岁月之门,感受到了的武夷山茶事的辉煌。

感受武夷山茶文化--茶可以养心而养身!

       据院长介绍:现在的武夷山人,喜欢用这种功夫茶的冲泡方法,以细啜慢饮的方式,品饮大红袍的岩骨花香。但在1000多年前,唐代的饮茶,因为制茶方法的不同而与现在完全不同。《茶经》中记载:在唐代,鲜茶采摘下来以后,先要把它蒸熟,然后以杵臼捣成膏状。再用模具拍制成饼,脱模以后还需烘干,表面以蜡密封。茶饼的中心有孔,可以贯串储存。储存时放在洁净通风处。喝的时候,稍作炙烤,然后用茶碾碾碎,过筛后煎煮。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雀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茶催诗兴,诗中有茶,形成了当时武夷山文化风尚中一道别样的风景。唐代诗人徐寅在这首《尚书惠蜡面茶》一诗中把武夷茶采制的过程描绘得栩栩如生,这首闽地最早的茶诗,也从侧面印证了武夷茶在唐代因为以蜡密封,还曾有过蜡面茶的称谓。但是到了宋代以后,因为武夷山北苑茶园的出现,茶叶制作品饮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感受武夷山茶文化--茶可以养心而养身!

听了院长一些话我特有感悟: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世万间,无人不有,只有以养心而养身,才是做人的至宝!

     在武夷山,斗茶,现在通常是指茶人之间或三两好友围坐一起,各自出示自己的拿手精品:一看、二闻、三品,比试茶品高下优劣。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朋友之间的一种交流。苏轼在《咏茶》诗中的描写:“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更留下了范仲淹那首脍炙人口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这首长达300多字的诗文生动地描述了宋代武夷山当年斗茶之风的兴盛,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文献,对研究宋代茶事有着重要的价值。

感受武夷山茶文化--茶可以养心而养身!

    叶灿:“评判茶的好坏,先从它的色彩,主要是纯白、还是青白、还是黄白来对比。第二比技艺,冲得恰到好处呢,这茶的味道也能够尽显,你冲得不好呢,这茶就泡苦了,泡涩了,就不好喝了。”

    这样的过程至今或多或少地都在影响着当今的日本茶道。日本抹茶的制作方法和宋代的蒸青团饼十分接近,区别在于,宋代的茶汤颜色以白色为上品,在制作的过程中用一定的工艺去掉了茶中大量的叶绿素。

        “茶丹青,就是你在冲茶的过程当中那个茶盏会有一首唐诗的意境,特别是叫罗汉供茶,当时很多日本的僧人到天台山去,就去供茶了,罗汉的像下供了一个茶,结果里面就出现了一个佛像,佛像就出来了,这就是一种很高很高的技艺,这种技艺已经失传了,也没有人能把它捡起来。”

感受武夷山茶文化--茶可以养心而养身!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武夷山自古三教同山、三花并蒂的独特文化构筑,展示了它巨大的兼容性和厚重的生命内蕴。当武夷茶把各教派宗旨融进茶道的精神,武夷茶文化的发展由此打开了一扇通往精神世界的大门。

    久远的岁月里,在晨钟暮鼓的回响中,道观佛寺与武夷茶不期而遇了。坐落在武夷山深处的桃花洞观已有800多年历史,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宗教,道教推崇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武夷山中的茶,吻合了他们崇尚自然的本性。借助茶的灵气,似乎可以帮助他们在修炼的过程中触摸到大自然的道法。如今,来自海内外的佛教界人士都会在登武夷山、品武夷茶与武夷山上寺庙僧侣的交流中找到精神上的共鸣。

感受武夷山茶文化--茶可以养心而养身!

    建于唐代以前的天心寺是武夷山最早的佛教禅院,历史上它几经兴废,命运坎坷。但那古老的禅茶之风却被精心地传承至今。茶禅一味,壶里乾坤,在漫长的岁月里,僧侣们以茶为伴,武夷茶至今被他们赋予了超凡的文化品味。“茶韵”这个概念因此变得鲜活具体。然而,如果茶仅仅是僧道者的杯中之物,那么这份优雅、超然就很难走出寺院。寄情山水、探幽访胜,是历史上文人士大夫的性情所在。在儒、释、道交相辉映的武夷山,寺庙道观,成为宋代文人驻足交往的最佳选择。最终,宋经济文化的繁荣和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促成了武夷茶风的兴盛。

感受武夷山茶文化--茶可以养心而养身!

感受武夷山茶文化--茶可以养心而养身!
                                 上图茶壶--为 本人喜爱之物供大家欣赏

    800多年前的一天夜晚,朱熹来到武夷山中的天心禅寺,与方丈品茗夜谈。禅茶原本一味,当澄净的水流注入质朴的兔毫盏,茶的馨香渐渐弥散开来。刹那间,心灵有如惊鸿一瞥。朱熹在茶的苦涩和清香中曾经感悟到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在这之后,他留在了武夷山,在山中建起一座书院,这就是日后被誉为理学圣地的中国最有影响的“紫阳书院”。当年,书院的门口,甚至还有一棵他亲手栽种的茶树。朱熹的一生,在武夷山中度过了50年的光阴。伴着脉脉的武夷茶香,他在这里讲学、著述、思考,把那些影响中国近千年的理学思想逐渐完善,传播到大江南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