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何愿意与大自然一体化?
(2011-01-01 09:23:05)
标签:
魏晋日本大自然太平洋战争绳文时代教育 |
分类: 商务活动 |
对于日本人来说,自古以来,大自然就彻底的流入人类恩惠和快乐,而绝不是与人间对立的残酷的事物。这是因为日本地处温带湿润的地域,气候条件温和,从绳文时代以来,对以采集、渔业为生的狩猎社会及后来的一稻稷为中心的农耕社会而言,大自然带来了生物的繁殖和果实。在日本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里,人们祖祖辈辈与大自然共同生息,相依为命,因此,将自然与自身融为一体的感情,始终贯穿于哲学、思想、宗教等一切精神活动之中。
这种对大自然的亲近,以及自身与大自然的一体化。进一步产生了热爱大自然和讴歌现世,肯定现实的思考方法。例如,指责,英美是“鬼畜”而发动太平洋战争,战败后又毫无抵抗地全盘接受了美国文化,这种“顺从强者”的现实精神就是一种根植于亲近自然的日本式精神。日本的宗教如果不讴歌现事利益就不能赢得教徒,这一情况也被认为是日本人肯定现实的一种表现。
对大自然的观察和再现
另一方面,由于春夏秋冬四季的微妙变化,在农耕社会里成为播种、生产、收获等得兆侯。日本人对大自然这种推移进行细致的观察,逐渐培育了那种被称为“闻松涛之音,赏虫鸟之声”的对大自然的敏锐地感觉,并以此为基础,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和生活习惯。在西方绘画中,17世纪风景画开始以独立的主题出现;而在日本,被叫做山水画的风景画则早自12世纪的镰仓时代起就是常见的主题了。这同起源于魏晋六朝的中国山水画相隔了约八九个世纪。在中国,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发端于魏晋,兴旺与岁堂,而到了五代北宋,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日本文学上也是如此,大自然往往是最重要的主题,特别是和歌和俳句,歌唱花鸟风月,俳句里表达的对四季的感受,显示出要将大自然包容到文学那个小世界里去的架势。
日本人的自然观因佛教的无常感而强化,尤其是与禅宗的思想关系密切,从而产生了幽玄、超灵、空寂的境界。在茶道、花道和庭园中,作为人工的极致是据实地、没有装饰地再现大自然。这样的想法不只是表现在艺术上,也反映在武士道方面。在后来被运动化的剑道、柔道、空手道等方面,其技术和力量的内在奥秘也是要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以发挥其本身所具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