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现状暗示着日本的末路
我认为,重新考虑以德治校,是关系着解救日本教育的大事。在此,再进一步谈—谈德治思想:“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
曰: ‘既富矣。又焉。’
曰:‘教之’。”
这是《论语》中的—章。孔子和冉有—次去卫国时,两人的一段对话其意思如下。
“人口真多呀!”
“是啊,应该怎样呢?
“让他们富裕起来。”
“生活富裕后应该怎么办呢?”
“教育他们。”
这里明确地讲了德治思想政治的两大支柱。即:富民和让人民受教育这两条。
由此,在儒教社会变得不是看有无金钱,而是看有无价值来衡量—个人的价值。日本也不例外。由于江户时代德川家康300年的尊儒政策,幕末时,教育已相当普及。而且—直延续到近代社会。从战前开始,日本就已经是世界上教育机关和制度最齐备的国家之一。
很明显,日本是个学历社会,学历也是德治思想国家具备的—个侧面。
学历主义在以三井、三菱、住友等为中心的财阀系统大企业被确立起来,是1900年的事。也就是,在选择创业者的接班人时,明确采用的方法是,不拘于血缘关系,选择具有优秀学历的人。这与日本的政治家正在向着世袭制发展完全相反。
据1924年的调查,在18l个大企业的384个总经理中,有244人是大学毕业。而大股东财阀主和其子弟,
只是被放在一个礼节性的位置上,经营的实权已移交给专门经营者手中。
再看一下同一时期其他国家的情况,真可以说是个鲜明的对照。在欧美先进国家里,第—经理的职位大部分是大股东个人和他的家族,所有权与经营权密切相连。中级管理职位和专门成员也不须要特别的高等教育。其他亚洲诸国的财阀企业也是以血缘、地缘、人际等关系为基础的,经营基本都带着“亲属”色彩。
这种对学历的重视,无论是好是坏,它决定了日本社会的性格。
首先可以想到的是,由于重视学历,削弱了企业中感情上的劳资对立。日本的教育制度是,经营者的子弟和工人的子弟,基本上可以上同样的小学、中学,只要有能力谁都可以升入大学。只要努力争取到学历,就可以进入与毕业的大学相应的一流企业。而且,在企业内也可以顺利地登上晋升的阶梯。换言之,只要有学历,就可以实现不是美国梦的日本梦。
在另—方面,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热衷于让孩子进入名牌大学,从而产生了教育热。现在的韩国(我认为现在韩国是最儒教式的国家),正处在—个不亚于日本的教育热衷。与过去的日本走着同样的道路。
我在过热感觉的这种教育热,对日本崩溃负有一定的责任,这—点也是不可否认的。其原因是,为了得到学历和工作的考试中,过分地重视客观性,其内容只不过是知识量的测试。结果,教授考试技巧的教育产业到处蔓延,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德治主义所说的教育,当然不是现在的样子。孔子重视的是精神的教育,是用德治思想建造国家时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而这种教育的荒废,充分地体现出日本结构的界限。确实,日本的繁荣是以惊人的速度完成的,但是,不能否认,现在(在结构上)来到—个拐角,很明显应该摸索新的作法。但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个重要点,对教育的重新审视,可以说是个当务之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