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国庆假日我和哥哥、妹妹及妹夫四人自驾出游浙江丽水,这也是我第一次长假日期间外出旅游,主要是妹妹做外婆“工作”在身。不过可能是假日的后期,公路没堵车、景点没人海,有的尽是山青水秀。
丽水隐藏在群峰拱翠的浙江的西南部山区,南邻福建,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浙江省面积最大人口最稀少的地区。清纯山水、风雅古朴的丽水,集“奇、峻、清、幽”于一地,汇“峰、瀑”与一域,有着“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在之后的行程中确实看到的除了山还是山,但是这里的森林、水能、矿产和野生动植物四大资源均居浙江省首位,位居中国森林覆盖率市第二,不愧为浙江绿谷。






D1(2021年10月5日 晴 33)【缙云仙都】
从上海出发,行驶约360公里、近5个小时,到达丽水第一个景点缙云仙都风景区,它包含着鼎湖峰、朱潭山、小赤壁、倪翁洞、仙都观等景点,兼有“桂林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据说“笑傲江湖”、“花千骨”等好多影视剧在这里取景,是国家级5A景区。



首先坐景区中巴来到了主景点鼎湖峰,这里是以峰岩奇绝、山水神秀为特色,那状如春笋的擎天一柱拔地而起,峰高近171米,直刺云天,凸显阳刚之气,为一亿六千万年前火山喷溢堆积的流纹岩台地,经地质外力作用而形成柱峰奇观,堪称“天下第一笋”。鼎湖峰四周湖水环绕,虽然未见渺渺云烟,但是在蓝天的映衬下,溪水的优雅倒影将鼎湖峰融进湖中,山光水色,争奇斗艳,皆如水墨画,让人痴迷。






在峰巅苍松翠柏围绕下的鼎湖,泉水清澈,四时不涸,相传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在峰巅架鼎炼丹升天时,丹鼎凹陷形成小湖,故称“鼎湖”,峰亦因之。为此在鼎湖峰边建有黄帝祠宇,约建于公元326-342年,后又多次重建,与陕西黄帝陵遥相呼应,形成了中华民族始祖黄帝“北陵南祠”的格局,也使仙都成为江南百姓祭祀黄帝的圣地。








在鼎湖峰后面的步虚山坐上缆车,一路可以看到因溪水侵蚀和风化而崩塌分离形成的许许多多柱状的石柱。



到达山顶近观鼎湖峰的顶端,更能远观朦朦胧胧的剪影远山,俯瞰蜿蜒的好溪。站在高处看山水,看蓝天白云,看村居中的袅袅炊烟,看乡野里的田园牧歌……让人心旷神怡。





下的步虚山,沿好溪上溯百步,在山麓悬崖峭壁间有一个石洞,洞内也遗存很多古时文人遗迹的摩崖石刻。洞中有泓泉出自崖缝间,大旱也不竭,据传,饮此水可延年益寿,成为神仙,古名为仙水洞。不过疫情期间,大家也不敢随便下手入口,听听故事而吧。


继续沿着好溪,便走入花园岙的一片花海之中,空气弥漫着隐隐约约醉人的香气,明艳艳的花海为这里披上了一袭盛装,或黄或红或橙的黄波斯菊似繁星点点,开的热烈,为金黄花海增添另一抹色彩,此时花的妩媚也使背景的鼎湖峰显得婀娜多姿。




来到了朱潭山景点,这里也是仙都景区的最远端,站在鹅卵石长提上,远山近水尽入眼帘。拔地而起的鼎湖峰,直插云霄;横跨好溪的长桥,人来人往;溪边滩地上,游人戏水,闲人垂钓,好不惬意……这一切的一切点缀着青山绿水,亦动亦静,好似一幅水墨丹青。





我们徐徐走上板堰矴步桥上,桥下是碧水青山的倒影,耳听溪水潺潺,有一种仙气袭来之感。





一个老农牵着一头黄牛,后面跟着一位农妇挑着担子,还有一条小黄狗,从这座石板桥上走过,背景就是远远的鼎湖峰,美的像从画中出来一样,好一幅老农牧牛图哦。这也是景区为游人、特别是摄影爱好者提供的摆拍,据说一摄影师在朱潭山以鼎湖峰为背景拍摄的一张照片,屡获国际大奖而名扬天下,史称一张照片拯救了一个景区。




两个景点已走了大半天了,我们又急急坐上景区班车,赶到倪翁洞,相传老子学生范蠡的老师计倪隐居于此而得名,洞中留有唐、宋、元、明、清、民国和现代文人的摩崖石刻,我们匆匆一览就离去了。

耸立着五座奇石,安详肃穆似五位老者,故名为五老峰。其中中央有一巨石如印,被称为黄帝印。
再坐景区车到达下一景点仙都观,这里是缙云最古老的祠庙建筑,景点就我们四人,最好玩的是钻山洞,一条石板小径跨过池水进人山洞,洞中曲折盘旋,终于从一个小门走出,好久没有这样嘻嘻哈哈了。



离开仙都观,直接步行到了不远的小赤壁景点,它位于好溪东岸,临溪壁立。小赤壁有一点丹霞地貌,崖壁赭白相间,在太阳的照射下远望犹如焰火烧过,酷似长江赤壁,故名为小赤壁,山体受溪水侵蚀和风化作用,岩石崩塌,断面裸露,成此绝壁奇观。因为天色已晚,所以感受不深。



沿着山崖从一头走到另外一头,就走出景区了。就此花了5个多小时游玩了五个景点,创纪录走了21000步。


继续行车1个多小时、约40公里,到达丽水市,入住丽水华侨开元名都酒店,酒店地处繁华地段,附近万地广场的高井时光饭馆号称丽水市本帮菜热门榜第一,可能平时浙江菜也吃了不少,所以也没感觉到更多的特色,倒是椒盐豆腐获众口点赞。

D2 (2021年10月6日 晴 32)【古堰画乡和云和梯田】
丰盛早餐后驱车27公里、约45分钟,到达丽水西南面的古堰画乡。这是一个自然古朴的千年江南古镇,中间隔着一条瓯江,南部的大港头镇是古樟之下的画乡;对岸北部的碧头镇则是松阴溪畔的千年古堰。
我们先来到了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画乡江滨古街,这是一条沿江老街,阳光透过树荫撒在鹅卵石和青石板铺就的古道上,明清风格的建筑灰瓦上的青苔透出嫩绿的光,展示着老街深厚的历史内涵,而街边店面的装饰却又显得格外时尚,墙面上爬满的植物给老街带来了活力,古老与现代交融,处处充满着艺术气息。





古街建有巴比松陈列馆、丽水油画院、写生创作基地及画乡供销社等,有不少支着画板的创作人正在街头泼墨挥毫,描绘起樟树下的美景,颇有文艺气息。





我们沿着江边步道边拍边走,清风徐来,水边是亭亭如盖大樟树,蔷薇从木格的门窗上牵牵绊绊垂下;另一边江水潋滟,宽阔的瓯江江面风平浪静,几艘挂着白帆的小船停在江上,好一个瓯江帆影哦,一切显得格外恬静。如果在日出晨雾光线的照耀下,老船工杨帆撒网会更有意境吧。









走累了,找家临江的咖啡馆,闲坐江畔,来一杯咖啡,听一首民谣,赏一江春水,惬意的时间就在不经意之间流走了。
走到古街尽头,也可谓古街的入口,迎面是二棵千年古樟树,名为“夫妻树”,樟树苍劲挺拔,树冠如云,遮天盖地,绿荫浓郁,如夫妻互为依靠,共同撑起一把巨伞屹立着。樟树下有一座建于民国时期的亭子,因亭前的这两棵夫妻树而得名为“双荫亭”,精雕细琢的木梁、暗红色的漆面、简洁明快的窗花,村民们围坐在亭子的一圈靠椅上,正听着一位盲人老艺人在演唱国家非遗项目“丽水鼓词”,古樟树、双荫亭、非遗鼓词……承载着老街上流传历史的重任。我听不懂,但是还是被这一浓浓的文化氛围所吸引。




在香樟码头边也有一棵巨大的香樟树,尽管历尽1300多年,但是根深叶茂,造型如同花团锦簇,充满生机和活力,日夜守候在码头边,迎送客人的来去。

在香樟码头乘上的画舫,船行绿色水面碧波荡漾,顺着瓯江进入松阴溪,在船上看风景,村落群山烟雨,两岸青山叠翠,瓯江上帆影点点,青山绿水间,江水东去顾自流,进而凝聚出一幅幅自然形成的山水画卷,如入桃源仙境。



下了船,就是古堰了,这里有着古街、古亭、古埠头、古村落。我们经过长廊小亭,走在溪流边的林间小路,岸边细柳轻拂,溪流对岸的山水飘逸。





小路尽头就是著名的通济堰,通济堰建于公元505年,是浙江最为古老的水利工程,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它是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整个通济堰大坝呈弧拱形,站在观景台看去,大坝半隐半现在碧绿江水之中,磅礴而不失精巧,平缓的浅滩上,游鱼清晰可见,还有白鹭徜徉其中,真是人间仙境,美哉。





古堰是一处古樟树遮蔽下的古村落,分布于堰渠两岸有着华东地区最为壮观、树龄最长的古樟树群,树龄均在1000年至1500年间,虽然历经千年岁月沧桑,但是依着小溪生根展枝头,盘根扎根,树干粗壮,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像张开了臂膀,向四方延伸,默默捍卫着堰渠,成为历史的见证,也成为古村的风水树。






一棵有着1500历史的奇特古樟,老干中空,肚腹开裂,能容数人,此树曾历经雷击火烧,又奇迹般生还,依旧枯干叶茂,生机盎然,可谓枯树逢春,特别是一株小树横生其内,旁逸斜出,非常罕见,该樟树被民间敬为“舍利树”,又称为“送子树”。


通济堰石函是世界上最早的水上立交桥,俗称“三洞桥”,为二墩三孔石平桥,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是为渠水流畅、上下各不干扰而建,进而解决山溪水发砂石淤塞渠道的问题,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以及古人的智慧。

堰头村的文昌阁建于嘉庆年,古朴的灰色石头和周围的千年古树群相得益彰,门前的偕山亭榭,小桥流水人家,锁住这个江南古村的文脉之气。此时古桥周围弥漫着淡淡的烟雾,灵气十足,宛如置身在一片绿宝石的仙境之中,优美的自然风光与丰富的文化内涵相互交融。



我们走在小溪边上鹅卵石铺就的古道上,烈日透过千年古樟,伴随着轻柔又包含湿气的清风徐来,一点也不晒,让人享受到的只有宁静。古村里有着一些老旧的建筑,都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品味和个性,斑驳的土墙上残留着1500多年来的历史沧桑,精美的木雕、砖雕也是值得一看。




在这诗韵的江南水畔、茂密的树荫下,没有日常生活的繁琐,也不会让你生出心烦的杂念,边品尝着缙云烧饼,边单纯的发发呆、看看景,真正感受瓯江古埠传渔歌、丽水源头藏画乡的古朴与诗意,这座风景秀丽的乡间小镇,果然不负“江南的最后一片秘境”之名。

下午去到云和县的的云和梯田,它隐匿在浙西南括苍山脉群峰深处,据说一年有200天左右雾气迷蒙。而今天天朗气清,阳光明媚,我们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驱车疾驶,一座座青山迤逦,高地错落,蜿蜒起伏,连绵不绝。1个半小时左右、约52公里来到了云和梯田景区,入住山顶上的云和牧云居酒店。








放下行李我们就直接步行到离酒店不远的白银谷。这里是由一亿五千万年前侏罗纪时期火山爆发后经第四纪冰川运动而形成,是江南典型的火山峡谷,天然大氧吧。走进白银谷,眼前所见漫山遍野的层层叠叠的梯田、翻涌的竹海以及古桥、老木屋。





幽谷中,古道迂回,飞瀑高悬,溪流一路从山顶流下来,我们沿着溪流而走,溪水或湍急、或和缓,脚边溪水潺潺,时而隆隆作响,时而叮叮咚咚,山间构成了一曲交响,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味道。






白银谷谷底有一个叫坑根石寨的古村落,海拔600米,据说是明代白银矿矿工聚居而错落形成,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了。当时浙南山区蕴藏着丰富的银矿资源,随着大量银子被开采出来,白银谷的名字也应运而生了。这个沉睡的古村落四面环山,被层层叠叠的梯田包围,几乎没有平地,高低起伏的小巷将每家每户联系在一起。随山坡错落而建的土黄色的民居古建筑一般是采用石头奠基,墙体用黄泥夯筑,屋顶则是木结构上覆盖黛瓦,连牛棚猪圈也是用石头垒起。道路山阶是由卵石、石板铺砌而成,在这墙与墙之间左绕右转,弯弯曲曲消失在小巷深处,充满原生态的古旧。








寨口一座廊桥,名为银官桥小巧精致,架在白银谷的峡谷上,据说这座桥当年由太监把关着,矿工们把白银挑下山都要经过此处接受检查。村里至今还流传着“银官桥上走一走,活过九十九”的说法。
村边有一口老泉井,也是开采银矿时建的,迄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泉水常年不竭,据说用这里的井水沏茶,口感极佳!
可以看到进进出出干活的当地人,保留着古朴的味道。
这个多情的山谷村落终年被潺潺流水滋养,夕阳西下,屋舍俨然,竹影婆娑,云山雾绕若仙境。漫步在弯弯曲曲幽谷石板中,似乎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过去的牛圈成为了充满小资情调的咖啡屋、茶馆。此时,我们坐在深宅老院前,看着斑驳的黄泥旧墙,呼吸着山村的清新空气,很是惬意。








黄昏时候大地一片寂静,站在山顶遥看天空浮着霞光,远方山坡上辨不清到底是炊烟还是薄雾,升腾在空中缭绕。


在山顶民宿用的晚饭后,我们漫步在山间,抬头遇见的是璀璨的夜空,漫天繁星,而大千风光都隐匿在夜色之下。此时此刻,我们完全沉浸在月光里,看着远处星光闪烁,耳边是山风的吟唱,目之所及皆天穹,在深邃的夜空中,找寻独属于自己的最闪亮的星。

D3(2021年10月7日 多云到阴有雨
30)【云和梯田和松阳古村落】
昨晚漫天星光,指望今日好天,特意起了大早,遗憾云层太厚,还是没有撞见日出。但是壮美的是晨雾云曦,云海在山头翻滚,风车或隐或现。太阳升起后,雾色不再灰暗,转而发红、发蓝,变化多端。晨雾升腾在山谷之中,弥漫在梯田之上,如梦如幻,此时山村缕缕炊烟又飘动起来,使得整个田头村庄更加靓丽。走在静谧的山谷,偶尔几声狗叫、几声鸡鸣,让人恍若置身在世外桃源。







早餐后驱车十多分钟就到达了云和梯田九曲云环景区。云和梯田,坐落在浙江省云和县崇头镇,静卧在浙西南海拔一千多米的莽苍之中。据称最早的梯田开发于唐初,兴于元、明,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云和梯田景区跨越高山、丘陵、谷地三个地质带,垂直高度1200多米,最多有700多层,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梯田群,被称为“中国最美梯田”。
如喜欢拍摄梯田光影,其实最佳时机是2月到5月间,现在10月份则是秋季稻谷成熟时节。我们一路过来看到梯田稻麦大多都已被收割,梯田显得有些乱草横生,杂乱无章,小有失望。
当我们走进云和梯田九曲云环景区,尽管远山薄雾缭绕,但是眼前却是满地金黄,梯田绕着山边,一环一环而上,盘绕到山顶,层层叠叠,高低错落。每块梯田的面积都很小,形状各不相同,在耕地匮乏的山区,这些梯田是经过几百年,无数代人辛勤的劳作逐渐开发出来的。梯田优美曲线一条条、一根根,或平行或交叉,线条似行云流水,潇洒柔畅,层次和韵律感十足,即可当画看,又可当乐曲听,如诗如画如歌如曲,也别有美感。








我们刚穿梭在梯田田埂上,突然下起了阵雨,顿时雾气迷蒙峰壑处。躲在田间的草屋中。一会儿潇潇雨歇,阴霾的天空瞬时间变得透亮,梯田、土屋又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湿润润的稻子在阳光下越发闪着金色光芒。这里的云雾真的来无踪,去无影,千变万化,梯田在云雾中缥缈,远处的村庄升起了袅袅炊烟,像一幅幅油画,美妙绝伦。金灿灿的稻穗在微风吹拂下轻轻地浮动,丰收的大地散发着稻谷的香味和泥土的芬芳。我们绕过层层稻浪,置身在这成熟的田野间,一种难以言状的美感和喜悦油然而生,让人心情特别愉悦。









当然今年2月份在云南遇见的元阳梯田比其规模更大、色彩更丰富,美的难以形容,让人沉醉。
原来打算去到另一个观云海梯田的七星墩景区,可是车子刚起步,又是漫天雾云,将上山的路也遮蔽的严严实实,所以我们决定放弃,掉头转向松阳县。其实我对旅行中的各种遗憾,一直抱有佛系的态度,留点小遗憾,也给下一次再来找个完美的理由。
离开云和梯田驱车80多公里、近2个小时,到达了丽水松阳县,这里被称为“最后的江南秘境”。
下午第一站去到深山里的杨家堂村,古村落距离县城约10公里左右,路虽不远但是都是弯弯绕绕的崎岖盘山公路,所以也行驶了约半个小时到达了村口。杨家堂村建于1655年前后,至今已有350多年的悠远历史,是名相宋濂的十一代孙迁徙在此并世代繁衍,成为宋姓家族聚集地。杨家堂村崇尚文教,因此产生过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古村坐落在山坳里,四周山峦环抱着村庄,被一条小溪环绕,风水布局相当好,曾登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被誉为“江南最后秘境”,2013年获得“中国最美村镇典范奖”,从而被外界所知。





刚走进村子,迎面两棵紧挨着的大樟树,当地百姓称为“夫妻树”,据说也有500多年历史了,樟树树叶冠状茂盛,历经百年风霜依然迎风挺立,也成为古村的灵魂。村民们坐在古树下的石板凳上乘凉、谈天,很是悠闲。


地无三尺平的杨家堂村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鳞次栉比的清代乾隆年间的古建筑,沿着山坡高低错落有致,阶梯式向上延伸,在视野中展现出一个巨大的建筑立面。村落里留存的古民居全部为泥土瓦房,土黄色的墙体呈现出很美的暖色调,还有那高高耸立、翘首相对的马头墙,精美的雕梁画栋与门窗雕花,都非常壮观,虽然有的年久失修破损不堪,但整个建筑构架和建筑细节仍处处彰显昔日主人的文化底蕴和财力。






沿着村子卵石铺就、高低起伏的崎岖巷道,穿行于宋氏宗祠、迪德学堂以及屋舍门楼、院坝……如同走进历史。村民们至今还保持着质朴的乡村习惯,在村落已经名声大噪时没有进行过度开发,希望保持这一原生态。












我们走到村子对面的观景台,可以远观整个杨家堂村,此时一幢幢土屋在阳光下泛着金黄色,犹如充满禅意的古寺,进而成就了“金色的布达拉宫”这张最耀眼的文化名片,当然我感觉有点言过其实了,或者只能说是旅游宣传的一种噱头吧了。






走出杨家堂村又沿着更崎岖狭窄陡峭的小山路,两车交会都有些困难,难以想象节假日该堵成咋样。


翻山越岭12公里,半小时后到达了松庄村,这是个典型的高山傍水古村落,隐藏在深山竹林之中,有着600多年历史。古村的村口被茂密的林木遮掩,从狭窄的路口步入后别有洞天。站在高高的山头远望,远处青山竞缥缈,近处潺潺流水呈“S”形绕村而过,黑瓦黄墙民居依山傍水而建,老屋错落有致,古朴中透出几分往日的雅致,呈现出一幅立体的“小桥流水人家”画卷。




在青石巷道里穿行,只见屋子挤挤挨挨,走近这些古屋,很多人家院舍空空落落,大多破旧不堪,摇摇欲坠了,写满了沧桑,似乎被历史遗忘在深山里。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已外出谋求发展,很少再回到村子守着祖屋度日,村子里留下的只有妇孺老弱,显得比较萧条。







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溪水清澈见底,溪鱼自由自在,小溪岸是原生态卵石,游步道几乎与溪水水相平,可以随时下水戏水,村民就在溪水里洗菜洗衣。而溪水上一座长满青苔的石桥见证了古村落几百年历史发展,小桥曾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取景点,有着浓浓的江南韵味,也是村中最具人气的地方,我们纷纷漫步在石桥上赏景拍照。





傍晚到达松阳县城住宿在松阳松泰酒店。松阳建县于公元199年,县城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我们来到松阳古城老街随意走走,处处都能遇见镂刻在这座古城的时光印记,那青砖灰瓦老旧窗花、那凹凸不平的石板路都闪烁着年轮的光芒。老街上的人们依旧过着自己的日子,裁缝店、金银铺、草药店、剃头店等在窄窄的巷道里随处可见,保留着许多古老的痕迹,给人穿越回过去的感觉。老街看到最多的是非物质遗产文化铁匠铺,手工匠们坚守着匠人之道,传承着百年匠心。当然老街少不了的是传统美食,其中当属“徐记煨盐鸡”松阳名菜,可惜去晚已售清,还有百年面馆、状元饼等等。






突然一场倾盆大雨终止了我们继续逛老街,躲到离老街不远的老字号“王家厨房”,大众点评号称排名第一,果然门庭若市,满堂座客,食用后感觉菜肴中规中矩,价格更亲民。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