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4(11月22日
阴)
皖南美不仅仅因为这里的粉墙黛瓦、青山绿水、皖南“川藏线”,还有那绵延千年的皖南文化、古老村镇,满满的历史和故事值得我们去追寻。
黄山阿尔卡迪阳光度假酒店位于太平湖的一个角落,昨晚入住酒店天色已晚。早晨起床来到阳台上看到的景观,让我们非常意外的惊喜,湖光山色,烟雨朦胧。

吃过精致丰盛的早餐后来到酒店的一大片树林草地花园,四面环山,空气清新,幽静雅致。我们可以近距离接触太平湖湖水,枫叶红了,绿草黄了,湖面被微风吹起波光粼粼,非常清澈,消散了凡尘硝烟,超级惬意,让人的生活成为了诗和远方。










来到了太平湖畔寻秋色,深秋的天气更阴冷了,太平湖白茫茫一片,打个卡就离开了。


沿着530国道继续我们的行程,一路公路两旁树上的树叶枯黄了,纷纷扬扬的落在地上,像铺上了一层黄地毯,足以动人心弦。




中午时分在公路旁看到一个古村落,赶忙下车探访,原来是名为郭村的村庄,它位于黄山区焦村镇西南部,背倚青山,腹依绿水,整个村落卧在一个小山环抱的盆地中,极为不显眼。上网百度一下才知道郭村始建于宋代,拥有千年的历史,明清时就有着“太黟古道第一村”的美誉。我们进入原生态的村子,行走在窄窄的街巷里,除了我们几个,没有其他游客,在这里感觉不到一丝商业味道。只见粉墙灰瓦古民居包裹在深山之中,溪水流淌于民宅之间,村口有狮像把门,村中有观音阁、惠安桥、三府会馆等文化遗址,一片寂静。其实在皖南有很多古村落都极为小众,它们等待被人们去发现它、造访它。








行驶90多公里、近2个小时到达了秀里古镇,它位于安徽黄山市黟县。走进这个地方,第一感觉就是古朴、幽静,粉墙黛瓦,黑白相间,墙上的爬山虎正由绿变红,小路蜿蜒,小溪穿于古房之间。秀里古镇水秀灵气,如同其名,完全是国画的配色,简单却韵味十足,真是秀山秀水秀里秀色可餐哦,是不错的世外桃源。






其实秀里古镇是依托黟县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集徽州建筑之长,将安徽散落各地破损和濒临倒塌的古民居进行异地搬迁、重建、修复,在此建造了一条有着陈旧古风味的古镇,从而还原了徽派寻常百姓的生产生活场景,达到保护古建筑的目的。现在也成为了影视基地,先后有《卧虎藏龙》、《菊豆》、《武林外传》等影视片就在此取景拍摄,在这里可以游览到中国古代徽州文化的底蕴。





走出秀里,不远就是声名远扬的宏村,同行的伙伴大多曾已慕名而去过,所以我们六人去匆匆一游。曾在朋友的镜头里见到过宏村,即被美丽的江南水乡独特的景致所震撼。自此,宏村成为我心向往之的地方。宏村始建于南宋(1131年)位于安徽黄山黟县,为明、清、民国时期徽州民居建筑群,已近890年的历史,是汪氏家族的宗族聚居点,是徽州古村落的典范之作,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有“中国画中乡村”美称。
进入宏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南湖,湖面绿荷摇,整个湖面倒影浮光,水天一色,远峰近宅,跌落湖中,很有水墨丹青之美,不愧为“黄山脚下的小西湖”之美称。许多人在湖边写生,也有好多摄影发烧友架着长枪短炮,扑捉美的瞬间。




穿过横七竖八的轻烟长巷,来到经常能在电视中看到的月沼,老百姓称之为月塘,这是村落中心以半月形的水塘,开凿于明永乐年间。月塘常年碧绿,塘面水平如镜,塘沼周边青石铺展,四周高高挂起的红灯笼映照着古朴斑驳的古墙很有韵味,水面的倒影复制着无法重来的人生。这是宏村的最佳窗口,每个游客必到之处。




巷子里有许多古老的庭院、高高的马头墙无言诉说着主人的故事。明清时期,徽州商通过输金故里,兴建家园,不仅让徽州村落盛极一时,在扑面而来的富贵与园林气息里,徽州民居的装饰工艺也一路登峰造极。应该有个导游慢慢说来,会更精彩。






因为新冠状病毒防疫控制,皖南一路过来基本算游客不多,但是一走进宏村,那人好像一下子从地下冒出来了,小巷里尽是游客,月沼更是人头攒动,好几个旅游团导游的解说此起彼伏,就像一家菜市场,据说有时还要限流。我们只是在傍晚匆匆一瞥了宏村,没能更多了解它的历史文化,但是给我感觉这一普普通通的村子,被炒作的商业气息太浓。宏村的出名是它水墨如画的意境,而在我的眼里它失去了原有古朴的本色,俨然成为了布满小吃的商业街,和我想象的宏村完全不一样。其实我还是想游客不多时,能在南湖、月沼的岸边坐一坐,看南湖、月沼碧水潺潺,看白云悠闲地飘过蓝天,看青瓦粉墙倒影在水面,看那几棵巨大的古树……什么都不想,就这样静静地发呆就足够了。
不过听到旁边旅游团导游的介绍,让我对宏村的水系工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宏村有着类似方格网的街巷系统,由月沼、水圳、南湖组成水利系统营造出亲水近水的人居环境。用花岗石铺地做出水圳,宽度适宜,深浅适中,村中月沼的清水经过过滤,复又绕屋穿户,家家门巷有水圳相连的清泉,最终流向村外南湖,一条漫长的水路就这样流淌在宏村汪氏宗谱里。如此水系,已有500多年历史,堪称中国古代村落建筑的艺术之一绝。据说为了保证饮用水的水源,古老的乡规约定:只有在早上取过饮用水之后,才可开始浣洗。



天色已暗,我们离开了宏村,但是还有好多游客进入村子,原来里面有好多客栈,主要是一些摄影达人,拍宏村的日落晚霞、拍宏村的东升晨曦,可能那时会有更多静谧的水墨画意境。
晚上入住黟县西递镇博纳国际王府大酒店,在酒店第一次品尝到徽派名菜毛豆腐,听说是豆腐发酵长毛之后再腌制,大多评价难吃,我感觉入口有一股奇怪的味道,没油炸臭豆腐香。
D5(11月23日
多云到阴,有雨)
住在西递镇,但是很遗憾没有时间去到西递古村。一早我们驱车约30分钟、20公里,到达离宏村不远的塔川,途中看到一段水中红杉树,只见湖面上一层如梦如幻的雾气,湖光山色,潋滟碧波,如水墨丹青,亦真亦幻,很有秋叶静美的感觉,吸引着不少长枪短炮,原来这里是奇墅湖。
为了见塔川的晨曦,所以我们没有下车。塔川隶属于黟县宏村镇,是一个极小的村落,只有几十户人家,村子背倚高耸云端的黄山西南余脉,遥对碧波荡漾的十里奇墅湖,是中国四大秋色之一。每到晚秋,塔川山上的枫树、乌柏、榉树等树叶便开始由青转黄、由黄转橙、由橙转红,色彩斑驳,中间呈七彩颜色,光彩动人,据说昨日的一场秋雨打落了不少斑斓的树叶,进入村寨,果然村口的老乌柏树上的红叶有些稀疏,似乎少了一点秋色,多了一份秋瑟。


不过顽强生存的红叶依然给村子带来了浓浓的秋的意境,尤其登到塔川小丘的高处观景台,俯瞰整个村落,薄薄的雾气笼罩在树上,似有似无,满山遍野的乌柏树叶色彩斑斓,由红绿交映到嫣红、紫红、灿黄……五彩缤纷,斑斓的色彩极富层次,仙气飘飘。隐藏在绿林红树间的徽派建筑,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而被时光染上了斑驳的幽深街巷、祠堂群、古民居……在这里述说着一段徽商的往事。










漫步在村巷,领略村民们率真古朴的生活情趣,而这些红叶中露出飞檐翘角,粉墙黛瓦在五彩叶子的掩映下,如中国山水般诗情画意,吸引我们拍了又拍。塔川的晨雾、炊烟、村落、马头墙、田野、山林,构成了独特秋色的田园风光画卷,在层林尽染的山色中,与世无争的村落,如秋天的童话世界,让人感受到塔川村寨的古朴和谐,清新美丽,这里才是皖南秋色里最好的风景。





依依不舍离开塔川,来到早晨路过那一段水中红杉林,原来是一条从塔川山上溪水流淌下来汇入到山下的奇墅湖,冲出一派丰沃的泽地。湖上吹着遗世的清风,荡漾出徇烂的波纹,挺拔笔直的红杉树在明镜的湖面形成了倒影,远处的徽派村庄时隐时现,随手一拍都是秋色油墨画成片,好美、好醉……







继续行驶约50公里、1个半小时,中午到达黄山市屯溪区中国徽菜博物馆,我还以为是来倾听徽菜历史故事,其实它是一家大型的徽派菜馆,其中有徽菜美食体验区、徽菜产品售卖区、徽菜民俗饮食博览区等区域,是一个展示、弘扬和传播徽菜文化的平台。徽菜历史悠久,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以取材于徽州山间食材为基础,经过历代徽厨的辛勤劳动,兼收并蓄,注重文化,不断创新,讲究食补,独具一格,并使徽菜成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徽菜重油、重色、重火功,臭鳜鱼、毛豆腐、如数家珍的徽菜经典,如今走出寻常人家,成为徽州代表性的传颂美味。



我们一路走来,品尝了不少当地的土菜,而中国徽菜博物馆惊艳到我,徽派建筑的格调,摆盘精致,每一道徽菜不仅色香味俱全外,而且都有自己背后的故事,让我彻底喜欢上了徽菜。


“桃花流水臭鳜鱼”肉质细嫩,淡淡的臭味,似臭非臭口味适中,让人喜欢。
“香煎毛豆腐”外脆里嫩,味道鲜美,没有怪味,改变了昨晚对它的漠视。
“堂樾鲍氏如意鸡”师傅现场拆架,鸡皮烤的油光锃亮,超级酥脆焦香,鸡肉一丝丝纹理渗入了淡淡的鲜香,绝了。
“齐酥并进”很有新意的一款点心,形象生动的毛笔形状,包裹着莲蓉,寓意吃笔墨、吃文化,吃了以后满腹经纶,我们人手一支笔假模假样挥毫一书,最后入嘴香甜酥脆……
确实徽菜不只是一种菜系,也是一种文化,我们吃的不只是舌尖上的味道,更是一种文化上的享受,中国徽菜博物馆,一座能“吃”的博物馆。
带着意犹未尽的舌尖上的美味我们行程约20公里,半小时后到达黄山市徽州区唐模古镇。古镇地处黄山脚下,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它以千年银杏之茂、修造“西湖”之孝、中街流水之美、“十桥九貌”之胜、名家碑刻之雅、同胞翰林之誉遐迩闻名,堪称徽州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的文明古村的典范,被誉为“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


我们冒雨在青石板路面上缓慢散行久久,这是依溪而建的“水街”,颇有江南水乡之余韵,两边不仅具有徽派建筑中的牌坊、民居、祠堂,还有古树群、造型别异的古亭和小桥群,屋檐下、长廊里的一串串红灯笼,古色古香,仿佛诉说着久远的故事。这里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村落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徽文化底蕴厚重,是一个极具浓郁徽派气息的皖南古村落。











徽州,自古有晒秋。唐模的秋天,小桥流水人家之外更有绚烂色彩。



孝子湖,顾名思义,和孝文化有关。相传清朝初年,许氏家族的富商为满足母亲游览西湖的夙愿,斥巨资修建一个园林、供母亲时常欣赏"三潭印月"、柳浪闻莺"的西湖美景,故有“小西湖”之美称。


唐模古镇古老悠远,安静祥和,真如晚清诗人翰林许承尧在此赞美道:“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可见,这是一个如桃源般的村庄,是能让人心静下来的地方。我们还是匆匆过客,没能倚在烟雨长廊下,沏上一杯茶,静静地听雨声滴答作响,享受这份慢时光。
又匆匆驱车27公里、约40分钟,到达了当晚的住宿地黄山市屯溪区黄山国际大酒店,放下行李,又赶赴酒店隔壁人气很旺的“黄山老妈家”,
继续品尝地道徽派传家菜,每道菜一上桌就让人非常有食欲,香气浓郁,色味俱佳,用盐和矿泉水炖出的老母鸡汤色泽金黄,汤清澈见底上面漂着一层金黄鸡油,在炭火作用下散发着鲜香味,非常健康。真的喜欢上味美价廉的徽菜,很合我的口味,发现在美食的引诱下,体重也悄悄地增长啦!

D6(11月24日
阴,或有雨)
丰盛的早餐后又要赶路了,首先来到了不远的屯溪老街,老街坐落在屯溪中心地段,北倚风景奇绝的黄山,南伴终年如蓝的新安江,被誉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据说是元末明初徽商外出赚钱后回来所建,伴随着徽商的发展慢慢兴起,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我们漫步在窄窄老街的长长青石板上,人影稀少,放眼望去,满街保持完整的具有宋、明、清时代建筑。一路没有目的的东看西望,进店出店,茶楼、酒馆、作坊依旧,而此时老街、老屋在阴冷天气之中有些冷清忧伤,那些建筑的石础、砖砌、马头墙、小青瓦、徽派木雕、朱阁重檐,以及安徽百年老字号如徽墨、歙砚、徽漆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还有各种小吃烧饼、毛豆腐、豆腐干等,都透溢出一股浓郁的古风神韵,让人怀念。








驱车55公里、1个多小时去到黄山市歙县深度镇阳产土楼古村落,它坐落在群山之中,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悠久历史,这里隐藏着郑姓家族的迁徙筑梦的密码。据资料介绍公元4世纪初北方望族之一的河南荥阳郑氏举族南迁,也就成为了阳产郑氏的始祖。通往村子是一条蜿蜒的山道,狭窄水泥路,羊肠崎岖,弯道又窄又陡,如遇会车,没有一点驾驶技术还真的开不了。
(图片来自网络)
到达阳产村口最高点,举目远眺,山峦叠翠,连绵不断,挥不去的云雾弥漫在众山腰之间。


找了一位当地郑姓居民媳妇做导游,她让我们首先在这山顶俯瞰拍摄整个古村落,只见村落为山川丘陵环抱,土楼一座座、一排排,密密麻麻,一幢连着一幢,挤在海拔300多米的山腰上,完全颠覆了我们一路看到的传统意义上的徽派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建筑风格,远远看到的是多为土黄色或黄白相间色墙面、乌黑的房瓦的建筑群。导游介绍说由于此处深山之中,山高地险,交通不便,数百年来当地山民就地取材,均以青石筑基,开山取土,夯筑成墙、伐木建梁、采竹为筋,而成土楼,风格简洁朴素,流年之中,形成了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质朴壮观的土楼群,拥有300多幢。时至今日,这样的土楼有的已经历经了两个世纪的风雨,用青石铺就的便道连通着上上下下密布的人家,村落仍然保持着原始的村庄肌理和生态风貌,弥漫着淳朴古风。一眼望去,令人有种沧桑出世的感觉,它可真是徽派建筑为数不多的另类建筑。






进入村寨,踩着土楼与土楼间的幽长、曲折、狭窄青石板或石梯,在洋溢着泥土本色的土墙民居间,时而向上爬行,时而向下行走,过小桥穿村寨,仿佛自己走进了一个上世纪前的原始村庄,让我们沉迷在一幅幅绝美的大片之中。









我们近距离端量土楼,老瓦檐、颓墙根,看站立的尘土,写成有阅历的门牌,很多房子年久失修无人居住,不少已成为危房,面临坍塌的危险。阳产土楼虽然不是典型的徽派建筑,但却在细节上还是充满了徽派元素,比如小窗户、高墙等。土楼依山就势、千姿百态,与村子水垌、小桥、亭台等共同组成独特的山地建筑风貌。





村子里依然还保留使用着“水垌”,俗称“水井”,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当地人发明的一种蓄水系统,水源自山体岩层渗出,所以建在泉眼之上,现在大部分用来洗刷,小部分还可以保持饮用。

导游介绍说阳产村老百姓喝的是山泉水、吸的是清新的山林空气,吃的是自种的粮食和蔬菜、住的是冬暖夏凉的土楼,一直过着世外桃源般与世无争的生活,进而提高了村民的寿命,成为了一个“长寿村”。正入深秋之际,家家户户在窗台门前和院子争奇斗艳式的嗮着秋,玉米、辣椒、柿子、黄豆……为黄色土楼增加了绚丽的秋色,这里的秋味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散发着中国古老传统的秋的味道,使其更有一种乡土美感,体现出独特的画境美、意境美、雄浑美、气势美,构成了神奇、古朴、壮观、美丽的画卷。




跟中国多数农村一样,村里多为老人和孩子,年轻人大多走出大山在外打工。阳产土楼隐居在皖南大山深处的避世之处,一直不为外人所知,所以游客不多,商业气息不浓,村庄依然是静谧的生活,好一个江南烟雨中的一片净土啊!
来不及午餐就马不停蹄驱车7公里、约半小时,到达黄山歙县深度镇新安江山水画廊风景区深度港,匆匆赶上下午最后一班游船,开始我们新安江十里画廊的游走。

风景名胜新安江是古徽州文明的摇篮,是歙县老百姓的母亲河。曾是古徽州府所在地的歙县地处皖南山区,山是闭塞的屏障,水却是开放的大门。新安江就是古徽商的黄金通道,是连接苏州、杭州、扬州这些“天堂”之地的纽带。新安江风景区河道全长约百里,以中国独特的徽文化与自然风光、古村落相结合,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



我们的游船在江上走,犹如人在画中游,只见远方的山连绵起伏,云雾萦绕,时隐时现。徽派粉墙黛瓦的古村落、古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交相辉映,构成了“画里青山,水中乡村”的绝美的山水国画啊!诗仙李白也曾被山水画廊新安江激发了灵感,他边游边吟:“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期间游船会靠岸,带着船上游客参观沿岸村庄的风土人情,了解皖南民俗与徽派文化。
第一站到达歙县深度镇九砂古村,是一个以茶叶、水果生产为主的农业生态村,靠山面水,村中古老民居多为木质结构、马头墙的徽派老建筑,依山而建,层层有序。反映农民丰盛喜悦的九砂嗮秋景象尤其壮观,在清澈的江水边,各色果实琳琅满目,还曾登上中央电视台“坐着高铁看中国”节目,让全国人民体验了新安江边古村落农户收获的成果。






第二站歙县深度镇樟潭村的十里红妆馆重现了古时徽州“闺阁文化”,所谓“十里红妆”是旧时嫁女的场面,让游人亲身感受到江南文明的千古遗韵。最引人注目的是这台“天下第一轿”,集古代婚嫁器具和徽州习俗为一体,艺术设计巧夺天工,做工繁杂,雕工细腻,金碧辉煌,自重约一吨,是传统徽州民俗文化的经典与极致,属古今罕见。




红妆馆后面的千年的古樟树饱经沧桑仍遒劲雄壮、枝叶茂盛,高达40多米,其雄伟的树干需要11人才能合抱,充满了生命力,有“中国樟王”的美称,整个村里弥漫着樟树的清香,真是个让人羡慕的世外桃源。


2020年7月份的一场强台风引起的水灾曾淹没了村庄和房子,台风过后村民积极抗灾,不久又恢复了樟潭村往日的极佳的生态环境。
第三站歙县深度镇棉潭村的徽州古法“九姓渔风”真人实景表演,据介绍,“九姓”是由陈、钱、林、李、袁、孙、叶、何、许组成,均为徽州居民。这也是九姓渔民每次捕鱼前的祭奠仪式,它生动还原历史风貌,渔民演示了各种捕鱼形式,如踏盆、撒网、鱼叉、鱼鹰和巨网等捕鱼方法,让我们了解了古老的人文历史,渔风千古情的表演还是值得一看的!








我们乘坐的“山水画廊”号游轮慢慢回游在新安江中,此时纷纷扬扬、缠缠绵绵的秋雨洒落在江面上,激起一层层涟漪,让整个天地都笼罩在你的温润的怀里,染湿连绵的山峦,我们坐在船的包厢内,既饱了眼福,也得到了休整,很是惬意。

离开新安江驱车30公里、约45分钟,到达我们皖南自驾游的最后一站黄山市歙县徽州古城,晚上冒雨去到酒店旁边的古镇,目的还是寻找徽菜,龙凤徽菜馆果然没让我们失望,这是一家专注臭鳜鱼30年的老店,因此少不了的是经典臭鳜鱼,臭味纯正、肉质细腻、醇香入味,老板娘介绍他们家的鱼是老板自己手工发酵,为第三代非遗传承人;还有在城市很难尝到的新鲜山菇炒肉,鲜香滋补的松茸鸡汤,徽州土味特色的经典双拼刀板香……最后一顿价廉物美的徽菜,依然让我们意犹未尽。皖南之行,每每就餐,满桌的菜肴,同伴们都赞不绝口,往往“再来一个”的呼声,此起彼伏,十足爱上了徽菜。

走出饭馆,雨夜下的古镇同样给人惊叹,光彩照人啊!

D7(11月25日
阴有雨)
我们住宿的芳华酒店是一家特别有意思的民宿,是原来的县委大院改造而成的,红色元素、苏式风格的“共和国建筑群”,跟徽州古城的徽派建筑,截然不同,据说电影《芳华》曾计划选择其为摄影基地,所以就有了很多电影《芳华》的影子。





我们一早去到了歙县徽州古镇,古城始建于秦朝,在古代是徽州的首府,整个徽州历代名儒、英才辈出,朝廷显臣层出不穷,曾孕育了朱熹、毕升、王茂荫、黄宾虹、陶行知等一代宗师,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也是保存最好的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号称“商贾故里”。

于2000年新建的仿古“徽园”,集中体现了徽派建筑风格,有牌坊、古民居、祠堂的“徽州三绝”,融砖雕、木雕、石雕的“徽州三雕”精髓。







歙县徽州古城依然留存着中国现存唯一的八柱石牌坊,立于公元1584年,石坊四面八柱,形成“口”字形,也俗称“八脚牌楼”,石坊雕饰相当精致,有彩凤珍禽,游龙走兽。十二只倚柱石狮,雄踞于石础上,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偌大的“大学士”字样气势磅礴,被誉为“东方凯旋门”。



那条青石铺就的“斗山街”,建于明清时期,长度500多米,集古民居、古街、古井、古牌坊为一体,是古商贾大院、达官府第,长长的古巷让人有种深不可测的感觉,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漫步在斑驳湿漉漉的青石小路上,尽可领略到明清300年徽商的兴盛与荣华。



窄窄的老巷,高高的围墙,精雕的门楼,许家厅、杨家大院等一座座深宅大院接踵而至,毫不掩饰这户人家当年的显贵,想一个个揭开它们的面纱,那可得有时间慢慢读起。





叶氏贞节门坊建于1391年,系明太祖朱元璋为感恩赐建,陈旧的门洞里记载着战乱时寡妇叶氏救下朱元璋,朱元璋称帝后诏其进宫,叶氏不求荣华富贵,恪守贞节,宁死不从,坚持在家侍奉婆母的故事。

“蛤蟆井”是斗山街精致之一,建于唐代,相传斗山街原本缺水,人们从一对蛤蟆藏身的土坎上打出两眼井,于是由此得名。

斗山街没有店铺,没有餐馆,更没有小商贩的叫卖声,相比主街上的人声鼎沸,这里显得十分安静,时光仿佛停留,老房子、大古树不知道多少岁数,清晨可以看到上班、上学的脚步匆匆,还可看到老街居民洗衣洗菜,虽然没有昔日的荣光了,但是安逸和惬意的生活气息,岁月如此静好。确实深厚浓郁的“徽州文化”底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离开歙县徽州古城我们驱车360公里、约5个小时,打道回沪。至此,我们的皖南七天自驾游圆满结束,行程约1400多公里。古道、山川、梯田、古民居以及湖泊,像是密布在皖南境内的棋盘。我们一路翻山越岭,一路追风赶月;一路古镇老屋,一路漫漫秋色;一路徽菜文化,一路皖美品味……



看不尽的徽州风光,品不够的徽州美食,读不完的徽州文化,古人云“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确实徽州让人向往和期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