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圣经独家趣解 〇〇一
(2012-04-06 11:52:48)
标签:
文化 |
分类: 开谈《传习录》 |
上卷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7年)八月,王阳明的门人薛侃刊刻《初刻传习录》于江西赣州。刊本内容包括正德七年至十三年的阳明先生语录,分“徐爱录”、“陆澄录”和“薛侃录”。此初刻本正是今本之上卷。
心 即 是 理 徐爱录
徐爱(公元1488——1518),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杭人,王阳明的妹夫,也是阳明先生的第一位学生。曾任南京工部郎中。王阳明痛惜其英年早逝,曾叹曰:“曰仁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静者(陆澄)不浅。”参看《明儒学案》卷十一。
【原 文】
先生于《大学》① “格物”诸说,悉以旧本②为正,盖先儒③所谓误本者也。爱④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⑤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⑥,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⑦,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⑧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⑨。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门人徐爱书。
①《大学》,原为《礼记》的一篇,宋时从《礼记》中抽出,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后来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四书”之一。
②旧本,指《礼记》中《大学》篇,程朱认为《礼记.大学》有讹误,就改了抽出后的《大学》的章句。称旧本是为了和程朱改后的版本相区别。
③先儒,指程颐、程颢兄弟二人和朱熹。
④爱,即徐爱。
⑤二氏,指佛家与道家。
⑥居夷三载,王阳明因为得罪宦官刘瑾,于正德二年(1507年)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正德五年(1510年)升任江西庐陵县知府,在贵州龙场前后三年,因当时龙场的地理位置偏远,民尚未开化,所以称之为“居夷”。 ⑦謦欬(qǐng kài),原意是咳嗽,比喻人的谈笑。
⑧牝牡(pìn mǔ),雌雄。
⑨骊黄千里,出自《淮南子.道应训》,秦穆王使伯乐求马,使者报以牝而黄。使人取之,则牡而骊(深黑色),穆公不悦。伯乐叹谓人只见其外而不见其内,见其粗而不见其精。及马至,果千里之马。
【翻译】
阳明先生对于《大学》中“格物”等说法,都以旧本为准,也就是程朱他们所说的误本。我刚听说时感到惊愕,然后怀疑,再之后就是殚精竭虑,互相比较着就教于先生,才知道先生的学说就像水是冷火是热一样(砸到地上就是一个坑)无可质疑,就算过一百年出现的圣人其所说的范围也无法逾越先生的学说。先生的聪明智慧乃上天所授,却平和乐观和蔼可亲,不注重穿衣打扮的外在修饰。外人知道他少年时豪迈不羁,还曾经充当过一段文学青年,而且还是佛家和道家两大门派的热心票友。所以匝一听到先生的学说,都称先生是标新立异、刻意炒作。却不去认真省究。他们不知道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惟精惟一之功,实际已经超凡入圣,其学说功力已经达到纯纯粹粹,大中至正之境界了。我日夜在先生的门下修炼,但见先生的学说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刚学好像很浅近,而真学下去会越来越感到深不可测。十余年来,竟未能窥见到其边缘!世上的某些人,有的仅与先生有一面之交,有的是连先生的一点音容笑貌都未曾接触过,还有的本身就怀着忽略轻视先生学说的愤青心理,而后就急不可待的想在刘翔完成110米栏比赛所用的时间之内,凭借风传的说法去主观臆断地揣测先生的学说,这怎么可能呢?就是那些追随先生身边学习的人,听先生的讲学, 也往往是得一而遗二,只抓住一些鸡零狗碎而遗弃了先生学说的精髓。所以我徐爱完备的记录下平日听先生讲学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听课笔记,而和同道中人分阅共享,以资探讨订正.,这样算是做到了没有辜负先生的一番惇惇教诲吧!
学生 徐爱录
【解析】
这段话实际上全是徐爱说的,算是《传习录.徐爱录》的一个序言,说明一下成书的原因以及介绍一下自己老师阳明先生的形象和学说。字里行间充满了一种对于阳明先生无限的崇敬和爱戴之情,用语行文颇像我们的友邦朝鲜的人民在谈论他们伟大的领袖。但是不同的是徐爱这里的语气和他的内心感受是完全一致的,他没有虚誉之词,字字句句发自内心肺腑的真情实意。
整段翻译后,结合注释,理解上就没有什么障碍,唯一有牵扯的是那个《大学》的版本问题,这个细谈起来话就多了,希望了解背景细节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一直以来,宋明理学领域,阳明学说和程朱学说之间的恩爱情仇一直都是大家所津津乐道的话题,现在的主流观点都是挺阳明踩程朱的,朱熹在当代比较不被待见。但是我们须要知道,阳明学是在朱熹学说那巨大的身影之下成长起来的一家儒学主峰,换句话说,阳明是踩着朱熹的肩膀才爬到顶峰的,无论是从学说的血脉联系还是从个人感情上,阳明学说和朱熹学说都有着斩不断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阳明本人也从不会公开举起颠覆朱熹的旗帜,反而是在阳明晚年,他还企图从朱熹的后期著作中找出一些能为这位朱圣人打个圆场的学术根据。
就这样吧,这段能说的就这些了,下一段开始,我们进入阳明心学的正式课堂。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7年)八月,王阳明的门人薛侃刊刻《初刻传习录》于江西赣州。刊本内容包括正德七年至十三年的阳明先生语录,分“徐爱录”、“陆澄录”和“薛侃录”。此初刻本正是今本之上卷。
心 即 是 理 徐爱录
徐爱(公元1488——1518),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杭人,王阳明的妹夫,也是阳明先生的第一位学生。曾任南京工部郎中。王阳明痛惜其英年早逝,曾叹曰:“曰仁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静者(陆澄)不浅。”参看《明儒学案》卷十一。
【原 文】
先生于《大学》① “格物”诸说,悉以旧本②为正,盖先儒③所谓误本者也。爱④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⑤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⑥,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⑦,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⑧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⑨。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门人徐爱书。
①《大学》,原为《礼记》的一篇,宋时从《礼记》中抽出,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后来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四书”之一。
②旧本,指《礼记》中《大学》篇,程朱认为《礼记.大学》有讹误,就改了抽出后的《大学》的章句。称旧本是为了和程朱改后的版本相区别。
③先儒,指程颐、程颢兄弟二人和朱熹。
④爱,即徐爱。
⑤二氏,指佛家与道家。
⑥居夷三载,王阳明因为得罪宦官刘瑾,于正德二年(1507年)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正德五年(1510年)升任江西庐陵县知府,在贵州龙场前后三年,因当时龙场的地理位置偏远,民尚未开化,所以称之为“居夷”。 ⑦謦欬(qǐng kài),原意是咳嗽,比喻人的谈笑。
⑧牝牡(pìn mǔ),雌雄。
⑨骊黄千里,出自《淮南子.道应训》,秦穆王使伯乐求马,使者报以牝而黄。使人取之,则牡而骊(深黑色),穆公不悦。伯乐叹谓人只见其外而不见其内,见其粗而不见其精。及马至,果千里之马。
【翻译】
阳明先生对于《大学》中“格物”等说法,都以旧本为准,也就是程朱他们所说的误本。我刚听说时感到惊愕,然后怀疑,再之后就是殚精竭虑,互相比较着就教于先生,才知道先生的学说就像水是冷火是热一样(砸到地上就是一个坑)无可质疑,就算过一百年出现的圣人其所说的范围也无法逾越先生的学说。先生的聪明智慧乃上天所授,却平和乐观和蔼可亲,不注重穿衣打扮的外在修饰。外人知道他少年时豪迈不羁,还曾经充当过一段文学青年,而且还是佛家和道家两大门派的热心票友。所以匝一听到先生的学说,都称先生是标新立异、刻意炒作。却不去认真省究。他们不知道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惟精惟一之功,实际已经超凡入圣,其学说功力已经达到纯纯粹粹,大中至正之境界了。我日夜在先生的门下修炼,但见先生的学说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刚学好像很浅近,而真学下去会越来越感到深不可测。十余年来,竟未能窥见到其边缘!世上的某些人,有的仅与先生有一面之交,有的是连先生的一点音容笑貌都未曾接触过,还有的本身就怀着忽略轻视先生学说的愤青心理,而后就急不可待的想在刘翔完成110米栏比赛所用的时间之内,凭借风传的说法去主观臆断地揣测先生的学说,这怎么可能呢?就是那些追随先生身边学习的人,听先生的讲学, 也往往是得一而遗二,只抓住一些鸡零狗碎而遗弃了先生学说的精髓。所以我徐爱完备的记录下平日听先生讲学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听课笔记,而和同道中人分阅共享,以资探讨订正.,这样算是做到了没有辜负先生的一番惇惇教诲吧!
学生 徐爱录
【解析】
这段话实际上全是徐爱说的,算是《传习录.徐爱录》的一个序言,说明一下成书的原因以及介绍一下自己老师阳明先生的形象和学说。字里行间充满了一种对于阳明先生无限的崇敬和爱戴之情,用语行文颇像我们的友邦朝鲜的人民在谈论他们伟大的领袖。但是不同的是徐爱这里的语气和他的内心感受是完全一致的,他没有虚誉之词,字字句句发自内心肺腑的真情实意。
整段翻译后,结合注释,理解上就没有什么障碍,唯一有牵扯的是那个《大学》的版本问题,这个细谈起来话就多了,希望了解背景细节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一直以来,宋明理学领域,阳明学说和程朱学说之间的恩爱情仇一直都是大家所津津乐道的话题,现在的主流观点都是挺阳明踩程朱的,朱熹在当代比较不被待见。但是我们须要知道,阳明学是在朱熹学说那巨大的身影之下成长起来的一家儒学主峰,换句话说,阳明是踩着朱熹的肩膀才爬到顶峰的,无论是从学说的血脉联系还是从个人感情上,阳明学说和朱熹学说都有着斩不断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阳明本人也从不会公开举起颠覆朱熹的旗帜,反而是在阳明晚年,他还企图从朱熹的后期著作中找出一些能为这位朱圣人打个圆场的学术根据。
就这样吧,这段能说的就这些了,下一段开始,我们进入阳明心学的正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