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圣经独家趣解 序言
(2012-04-06 11:45:59)
标签:
文化 |
《传习录》是阳明先生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中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可以称之为“心学圣经”。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他所提出的“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传习录》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他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为善,这就是本心的"明觉",这是对程颢思想的发展,人心的这种明觉,可以说是心学功夫的基石中的基石。在这个基础上所用的格致工夫不是去认识外物,而是去掉本心的私欲之蔽。
通俗讲解哲学著作,尤其是这种中国古代谈论很抽象的心性问题的哲学著作,是比较难的,哲学的著作和科学上的著作,往往就是艰深、晦涩、不食人间烟火的代名词,以至于当年霍金在写《时间简史》这本书时,出版商就明确的告诉他,这本书中假如多一个数学公式,就会吓跑多少多少读者云云。以至于霍金在写整本书的过程中都在拿捏着如何能在尽量少用数学公式的前提下更明畅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以达到不吓跑出版商的上帝的目的。谢天谢地,霍金做的很好,他的那本书很成功,为出版商赚了个盆满钵满。
现在已经出版的翻译《传习录》的书也有不少版本,我为什么还要在这里做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呢?现在市面上翻译《传习录》的书是不少,但是我发现他们有如下毛病,他们的注解很精细,翻译也可以做到信雅达的境界。这样看来也没有错,这也是我们对待古代文籍的一贯方法,注解完翻译完也就万事大吉了。但在我看来,这样还不够,心学本来就是注重体悟与实践的学问,用语言来表达,也是为了传播而不得已而为之。对《传习录》只是做到能通顺翻译为现代文这一步,功夫依然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将其中的含义用现代人能理解的方式阐发出来,其实就算做到这一步,也依然还是纸上谈兵。因为心学的核心功夫在于融入个人的骨髓和血液,形成一种本能和习惯,就是说啥时候你做到面对天理时就像西门庆遇到潘金莲一样,那就恭喜您,您已经基本学成了。到了这一步,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变化气质”了。真的将心学的精神实质领悟了,即使把《传习录》上所写的内容全部忘掉也没有关系了。
讲解《传习录》,必然绕不过引文和注释这一关,但是就像霍金在《时间简史》中生怕一个数学公式就吓跑若干读者一样,我也生怕枝蔓过多的引文和注释也搞得读者寥无兴致,尽量在意义表达清晰的前提下少用学术气息浓厚的引文及注释,引文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文义,而不是为了显示作者知识面的渊博,(而事实也是,好多引文我也是现用现查的)。在翻译上面,我的做法更会让严谨的古文译者嗤之以鼻,但是我还是要坚持自己的做法,我不求翻译上的字句的严格对应。只求能最贴切的将阳明所要表达的意思用现代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又尽量去除催眠剂的副作用,因为读枯燥的讲抽象道理文章,很容易让本身兴趣就不大的朋友十分钟后就睡意盎然。甚至一些在今天读来都没有理解障碍的文字干脆就不翻译,直接就原文进行探讨和发挥。
下面说下我研读《传习录》的基本方法,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以经解经,什么意思呢,阳明心学的概念思想,在《传习录》本身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阐释和说明,只需要精读《传习录》本身上下文的内容,足以透彻了解其内容。这一种研读方法是从南怀瑾先生那里学习到的,在此表示一下对先生的感谢。
《传习录》是一种语录体的师生之间答问的记录,如果单独看其中一段,有时候会对一些概念摸不着头脑,但是往往在书中的其他章节,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如此,我们联系不同章节的内容,就可以对《传习录》的主旨思想有一个最贴近阳明先生本意的把握。
另外,在读《传习录》时,我十分认同钱穆先生对阳明学的看法,即“脱弃训诂和条理的眼光,直透大义,反向自心”,洵可谓能得王学“事上磨练”之著精神处,因此对于《传习录》中有关训诂考据方面的内容,不做过多纠缠,钱穆先生又言“讲理学最忌讳的是搬弄几个性理上的字面,做训诂条理的功夫,却全不得其人精神之所在。次之则争道统,立门户。尤其是讲王学,上述的伎俩,更是使不得。”因此,“直透大义”是我在谈谈《传习录》中的另一特点。
最后,在说下《传习录》文体的特点,我读《传习录》时,碰到的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是同一个字,就是像“理、心、性、气、物”等等这些字眼,在不同的段落,甚至在相同的段落,都会有不同的意义。比如这个“物”字,按照阳明的说法就是“意之所在便是物”,但是有时候,他谈到的这个“物”字也会游移到类似我们今天唯物哲学中对“物质”所下的定义上面。这个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阳明在说“意之所在”的时候,那就等于是说世界上还是存在“意所没有在”的事物的,那么这个“意所没有在的事物”,也必须给他取个名字吧,而汉字也就那么多,所以还是得叫它“物”,这些节点,是读《传习录》的人必须用心体会才能领会到的。所以有时候看到我对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段落里有不同的解释,也不用奇怪,字义都是脱离不了上下文的意思的,不同的语境下,其意义也必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