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人不是神,多年以来,在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落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行动计划》的进程中,广大教师育德能力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育人效果喜人。但教师的自身发展速度,总是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赶不上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高要求,赶不上学生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变化速度,所以致使教师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常常感到教育无力。对照《纲要》中提出的愿景目标,通过辩证地分析,校长应清醒地看到目前教师的育德能力还存在一些问题:
其一,教师自身的个人修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与时代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教师自身素质与育德三性(超前性、导向性、示范性)的要求之间存在差距。如教师个人品格,普遍讲尚未真正做到“先一步、优一等、高一格”;“情趣高雅、博学多识”尚未成为所有教师的普遍特征;在自身习惯、行为规范等方面尚不能以较高的人格魅力吸引并影响学生。
其二,教师教育观念的全面转变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速度。
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和把握仍旧不够深入。如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常常被学生考试的分数和具体的问题牵扰,出现应该知晓的德育理念与实际言行不一致情况。在育德实践中,也依然以惯性经验解决问题,大多重视在活动中育德,忽略在课程、课堂中育德。教育方法上,也多采用灌输式、任务驱动式、贴标签式,缺乏科学育德的稳定性。忽视了应该把学生看作一个大写的人将其作为教育工作的中心,没有把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其三,对教育目标体系缺乏整体把握、深入理解和具体分析。
主要表现在教师习惯关注具体的育德任务完成,对国家的育人方向、育人目标及各阶段任务缺乏理解,忽视站在国家育德目标的整体体系高度上,结合学生实际育德。在育德中,大多对学生德育目标的达成情况不能了如指掌,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制定促进目标达成的科学对策,使得德育工作缺乏系统性、持续性、深刻性。
综上所述,为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校长必须发挥自己的影响力,组织干部多开展深层的智力活动,切实将管理作用在教师的育德能力提升上。重点强化一下三大方面的引领:(后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