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巴菲特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商学院演讲中说:“要是你问我,我要是把我的所有资金都投入到一家公司,二十年不动,我会选宝洁还是可口可乐,我认为可口可乐的确定性比宝洁的确定性高,我更看好可口可乐……麦当劳的快餐生意不如可口可乐的饮料生意好做。”
后来实际情况是,经过22年,到了2020年,可口可乐、保洁、麦当劳的涨幅分别是 3倍、5倍、10倍。
据此,有人认为巴菲特是误判了,有很多人认为:
因为企业发展始终存在不确定性,未来越久就越难以预料,比如,看20年,对于巴菲特来说都是很难的事情,更不用说我们了。看得近才能看得清,看3、5年应该比看10年容易,看1、2年则更容易。谁也不可能一眼望到企业10年后的样子,这不是长期投资所依赖的基点。长期持有实质上是短期跟踪企业并做出持有决定的连续。
其实这些认识都是错觉。人有感觉思维的习惯,对于越近的事情觉得越看得清楚,也就觉得越有把握做好。这也正是做短线的人最多的原因。人们往往看重一年中的变化,而忽视十年后的前景。其实,看一家企业,时间跨度越短,则影响因素就越多越复杂,所以看得越近就越看不准,越容易发生偏差。如果你只是看企业一年半载的,即便看得很对,但由于时间较短,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其股价未有相应表现,而这又是常有之事,结果你也一无所获。所以说,“看远很难,看近容易”,这显然是没有道理的。不然,看10年太难,看3年容易,看一年半载或一个月或几天莫非更加容易了?按照这个逻辑,做短线岂不是最容易赚钱的了?这显然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事实上,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做短线,都是最容易出错的。
其实,相比之下,看远更容易。为什么?因为看远,自然而然地就会排除掉许多不重要的、细枝末节的、各种各样的干扰因素,而抓住最重要的、最核心的、最至关重要的东西,使得事情简单化,有利于看清事物,比如,企业发展的底层逻辑、长期竞争优势、护城河状态、企业文化、市场前景、等等,这些才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而随着时间推移,时间跨度足够长,股价也一定会与之相匹配,该来的一定会来,该得到的一定会得到。
虽说当年巴菲特似乎误判了可口可乐、保洁、麦当劳,但不可就此认为巴菲特“看远选股”的方法错了。巴菲特选择了他认为确定性最大的、已经伟大了一百多年的可口可乐,而没有选择他预料不到的近20多年来表现更好的保洁和麦当劳,这是他能力圈决定的,这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的事情。再说,巴菲特“看远选股”方法从来就没有要求必须选到涨得最牛的股票。所以不能因为巴菲特没有抓到20来年涨得更牛的股票而否定他的方法。如果巴菲特不是一眼望到10年或更久,他很可能就错失伟大的可口可乐了。
认为“看远不是长期投资所依赖的基点,长期持有实质上是短期跟踪企业并做出持有决定的连续”,言下之意是,看近和跟踪才能抓到并长持大牛股。这个逻辑是不对的。前面已经说了,看近,由于时间跨度较短,影响因素多而复杂,势必妨碍识别真相,观察难度也将增大。股市400多年来的实践也早就证明了这一点,古今中外从来就没出现过一个“看短做长”的大牛人。
长期投资必须看得远,就是需要一望10年或更远,怎么可说这不是长期投资所依赖的基点呢?
说到巴菲特误判和看远的话题,有必要提一下他投资IBM和苹果的案例。
2011年巴菲特重手买入IBM,2017年开始减仓,到了2018年全部清仓。经过7年时间,基本上损益两平,但损失了看不见的机会成本。事后,巴菲特连连检讨说犯了大错。
巴菲特在投资IBM期间,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考虑投资苹果?巴菲特回答说,他对IBM的把握更大,他一直无法预测苹果未来十年的发展,很难判断苹果未来十年的形势。
显然巴菲特误判了IBM和苹果。但从2016年至2018年,巴菲特大手笔买入苹果。目前苹果是他第一重仓股,仓位占比高达40%,苹果贡献巨大。芒格风趣地说:“买苹果是巴菲特不断学习的表现。啊哈哈!”
巴菲特先前因为很难判断苹果未来十年的形势而没有买苹果,后来正是因为一眼望到苹果未来10年或更久的样子,才大笔投入这只超级大牛股的。
巴菲特投资苹果这个经典案例完全是“看远选股”的结果,根本就不是什么“短期跟踪并做出持有决定的连续”搞出来的。
看远,虽然不能保证每笔投资都万无一失,卓有成效,但它比看近胜率更大,有利于选到好股票。如果看远选不到好股票,看近也就更难选到了。试想,巴菲特在没看到苹果十年或更久的样子,让他看得近一点,他就能早早地抓到苹果了?可能吗?
为什么投资看远容易,看近难?借用塔勒布在《随机漫步的傻瓜》中的一句话即可说明白:“时间越短,噪声越多。随着时间的增长,噪声会相互抵消,而信号则凸显出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