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位布商朋友诉苦说,他生意看上去越来越大,但资金投放越来越多,借债也越来越多,可利润却越来越薄,最近有一个大订单做砸了,几年辛辛苦苦白干!这倒也罢了,问题是这样下去恐怕要撑不住了呢!
我们这一带,许多纺织印染企业和纺织品贸易公司倒闭或歇业。其中,那些一味地追求规模效益的生产企业或贸易公司,由于产品利润很低,要想获得更多收益,便竭力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结果债台高筑,成本优势丧失,投入产出比很低,最终稍遇不测,轰然倒下,死得很惨。
这些都是利润率过低带来的风险与结果。
实体领域是这样,金融领域何尝不是如此?我不禁想起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简称LTCM)的升腾与殒落。
LTCM成立于1994年2月,聚集了华尔街一批最聪明的精英和天才,其中有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和斯科尔斯、前财政部副部长及联储副主席莫里斯、前所罗门兄弟债券交易部主管罗森菲尔德等。
LTCM信奉的基本理念是,市场是有效的。采取的基本策略是,“市场中性套利”,即买入被低估的有价证券,卖出被高估的有价证券。根据这个理念与策略,LTCM创建了一套电脑数学自动投资系统模型,建立起庞大的债券及衍生产品的投资组合,进行套利。因为一旦证券价格出现偏差,市场一定会把它纠正过来,所以跟着市场走,就能赚大钱。LTCM这套方法屡试不爽,一路高歌。
LTCM成立4年来,年均收益率超过40%。1996年赢利超过了麦当劳、美林,迪士尼、施乐、美国运通、耐克等大牌企业。即使遭遇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LTCM的收益率仍然达到25%,毫发无损。LTCM似乎从不犯错,几乎从无亏损,没有波动,也就好像没有风险。
LTCM业绩神奇,金身不败,吸引了世界上许多重量级投资者,比如,香港地政署、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台湾银行、曼谷银行、科威特国有养老基金、一些日本和欧洲的金融机构、圣约翰大学、耶斯希瓦大学、匹兹堡大学、好莱坞巨头、耐克的CEO,麦肯锡的合伙人……
LTCM的交易模型是建立在历史数据基础上的,统计过程常把一些概率很小的事件忽略不计,当然也就根本无法知道未来哪个小概率事件会发生和怎样发生。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致命小概率事件不期而至。1998年,国际石油价格暴跌触发了俄罗斯金融危机,进而引发了全球的金融动荡。这时LTCM的套利交易系统频频失灵,不但完全错判了多个市场证券价格的走向,而且更要命的是,还错上加错地不断加大金融衍生品的运作头寸,杠杆比例急剧放大。结果短短5个月就造成资产净值下降90%,出现巨额亏损。此后,LTCM又在更多的市场上接二连三地做错方向,损失加重,最后于2000年倒闭。不可一世的LTCM只存活了短短6年时间,就像一颗光芒耀眼的流星,划过夜空,随即殒落。
LTCM折戟沉沙,原因有很多,给人们留下许多深刻的教训与启示。下面我只讲其中的一个方面:杠杆头寸严重失衡。
举个LTCM下注美国长期国债的例子。
LTCM发现国债市场上一个“荒谬”的现象,美国1993年2月发行的30年国债(30年国债)收益率为7.36%,与此同时,1992年8月发行的30年国债(29.5年国债)的收益率却只有7.24%,两个债券发行时间只差半年,但价差竟然“倒挂”相差0.12%。LTCM决定押赌,卖空前者(30年国债),买入后者(29.5年国债)。LTCM深信,市场一定会纠正这个偏差,两者的价格必将收敛。
然问题是,这个0.12%价差毕竟太小,即便LTCM预测对了,它们的价差缩小也是很有限的,比如,届时缩小了0.02%,这样的话,100美元的国债,只可赚1美元,收益率也就1%这么一点点。
怎么办?欲求高收益,就得增加杠杆头寸,借钱做大。于是,LTCM买进债券,再把债券抵给华尔街机构换取现金,再拿现金向别的机构借入债券……这样,LTCM杠杆大肆放大,而自己投入的钱却很少。看上去LTCM做多与做空的资金一样,付出与收到的抵押品也一样,没有风险。LTCM高杠杆押注后,满心期待大丰收。
然而,让LTCM万万没有料到的是,亚洲和俄国的金融危机爆发,投资者大量涌向他们觉得更加安全的30年国债,而抛弃29.5年国债,结果造成30年国债和29.5年国债的价格发散,而非收敛。LTCM失算,聪明反被聪明误,遭到重创。
我们不妨看看LTCM收益最好的1995年,收益率高达59%,但这其实都是借钱取得的。如果计算总资产收益率,再把衍生品交易计算进去,估计收益率也就只有1-2%。
再看看LTCM杠杆头寸有多大:有55家银行向LTCM贷款,LTCM的总资产有1000亿美元,但其交易额高达1万亿美元;LTCM利用投资者的22亿美元作抵押,买入价值3250亿美元的证券,杠杆比率高达60倍。这些做法后来造成巨额亏损。
由此可见,高杠杆头寸的风险及杀伤力有多大!
LTCM认为市场是有效的,这本身并没什么错,但其行为恰恰违背了市场有效性。这些精英和天才不够尊重与敬畏市场,跟市场耍聪明,比高低,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市场将按照自己的预测运行,从而能够驾驭市场,结果被市场无情地消灭。
说到这,我又想起一则实体经营的事例。以前,我一个业务经理徒弟,做一桩纺织品外贸生意,做到后来,订单数量倒不小,但毛利率只有大约3%,于是我劝他停止不要再做下去了,因为利润实在太低,连利息都不够付,企业把几百万元资金投在这种生意上,杠杆头寸太大,风险很大。他依依不舍地推掉了这桩生意。
对于实体经济,可以借贷经营;对于证券市场,我也不完全反对融资借钱投资或投机;关键是,都一定要控制好风险,这是永恒的主题。所以,无论是做实体经营,还是做证券投资或投机,都一定要把握好各项头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