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辱母杀人案”引发高利贷话题,从而涉及到利率的问题。
很多朋友认为,利率是放贷者资金的价格,同时是借贷者资金的成本;它是由货币供需关系决定的,如果资金供给不足,利率就会升高;反之,则会下降;高利贷就是资金缺口造成的,缺口越大,高利贷越猖獗。他们认为,这个道理逆过来也成立,即利率决定资金需求的多寡,如果利率降低,资金需求就会增加;反之,则会减少。
这显然是沿用普通商品经济的供需关系理论来解释利率了。然而,许许多多实际情况却与之相悖。比如,就拿高利贷来说吧,其利率这么高,可为什么民间还有那么多人去借呢?还有,商业银行常常向贷款客户增收其它项目的费用,实质上就是变相提高贷款利率,有时搞的实际贷款利率很高,即便如此,可为什么仍然还有那么多人追着银行求贷款呢?高利率怎么就没能抑制住资金需求呢?再比如,为了抑制房市泡沫,全国各地都实行了限购限贷政策,大幅度提高首付比例,还提高了按揭贷款利率,这样一来,总体购房资金成本(这可视作总体利率)大大提高了,可为什么不少地方的房价照涨,购房人仍然趋之若鹜呢?
这些实际情况显示,即使利率再高,资金需求也没下降。由此可见,利率与资金需求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其实,资金需求不是由利率高低决定的,而只与资金利用的预期收益与风险水平有关。上面所举的三个事例就是很好的说明,即使借贷利率再高,即融资成本再大,只要借来的钱能够带来更大的收益,那也在所不惜。我们不妨试想,面对近日雄安新区房市突然爆棚,如果国家只在利率和资金供求等货币政策方面做功夫,哪怕再怎么紧急地大幅度提高购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什么的,能够击退这股发疯的炒房热潮吗?显然不能吧?
其实,放贷是一项风险生意,所以利率是放贷者风险的补偿,是其承担风险的回报。只要放贷者感到放贷有风险,就会提高贷款利率,以此增加资金的安全性。尤其是,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因素,当放贷者不能确切了解和掌握借贷者的经营状况,只得提高贷款利率,以此获取风险补偿,而风险越大,利率就会越高。商业银行变相地提高贷款利率就是为了获取风险溢价补偿,同时有利于防止或减少坏账率;民间高利贷也是这个风险原因所致。当然,有的放高利贷者趁火打劫,赚黑心钱,甚至勾结黑社会从事非法放贷活动。
由上可见,从贷款的风险角度来看,不难得知,只要存在信息不对称,只要借贷者存在高风险的经营活动,高利率就不可能随资金供给的增加而降低或消失。这也就是说,高利贷并不是资金缺口造成的。
说到高利贷,由来已久,在我国可追溯上千年历史,短期内无法消灭。如今,高利贷事故频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运行的风险。所以,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等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让各行各业进入良性循环状态,使得整个经济体经营风险降低,只有这样,届时资本的风险溢价才能有所下降,高利率现象才会减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