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高考的第一天,我蓦然想到了远方的贫困生小罗,他是重庆边远山区的高二学生。小罗在出生之前,直到现在,家境一直贫寒,他好不容易念完小学、初中,最后考入县里最好的一所高级中学,很不容易!不过,家庭经济负担更重了。
大约一年前,经好心人奔波牵线,终于得到当地一个民间爱心小组的资助,每月领到一点生活补助费。可是好景不长,一个多月前,这个爱心小组停止了资助,原因是,小罗学习成绩大幅下降;还有,他违反校规,比如,上课看小说,不对老师说实话,溜出校门去上网,等等,受到学校处罚。而这个爱心小组只单单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于是小罗也就从资助名单中被划掉了。
这一来,双目几乎失明的父亲痛骂他,早就读不起书的姐姐责怪他,周围的人责备他,老师批评他,大家都说他没有感恩心(比如,他老师在微信上对我说,小罗应该先学会感恩,再来上学),太不争气,辜负了大家的一片期望,对他无不失望……
小罗退步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其主观原因肯定是主要的。但在这里,我只引谈其中一个让他内心一直感到煎熬的原因,按他的话说就是,他从小以来就一直感觉“被道德绑架着”,像似背着还不清的债,感到很自卑。对此,我十分理解!这事又一次触及到如何理解“支助与受助”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小文《只言片语谈行善》(2011-12-01)中提到过几句:
“因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人的天性是没有感恩之心的,所以,行善不要有任何施恩图报的念头(包括想听一句感恩或感激或感谢的好话),不然只会带来烦恼与不快。
“因为贫困是受助的唯一理由(充要条件),所以,你捐助他人时不可附加任何其他条件,不然,支助行为不免会有‘居高临下’的姿态或带有‘灼烤’的味道,就有不道德之嫌,有可能会伤及受助者的自尊。
“匿名或无名捐献者更加了不起和伟大。”
我始终认为,支助——只是因为对方贫困而需要帮助;受助——只是因为贫困而需要得到帮助;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必要原因。这也就是说,贫困是支助与受助的唯一理由,根本不应当附加任何其它条件。所以说,小罗受助只因家境贫困,家里与社会本不应该对他有过多的超出常人的要求才是,但事实上,他从小到大一直在“灼烤”中成长,这有道理吗?他究竟亏欠谁了?
“你是明年毕业参加高考,还有一年时间,只要静下心来,我坚信,你一定能够迎头赶上的!”我在电话里对小罗说。
链接阅读:《唉!》(2011-02-1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