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估值?简单地说是,把当前信息汇集起来,评定一项资产的价值的过程,估计其能够到达的预计价格。用形象比喻来说是,估值就像是我们描绘未来的一幅画。于是乎,我们看各个企业的未来,就像一幅幅呈现在眼前的画,它们有的非常清晰,有的不太清晰,还有的朦胧模糊。如下图一所示:

图一
上面,左图是一幅写真油画,画面非常清晰,让人一目了然,它好比是那些现金流稳定的传统企业。右图是一幅朦胧油画,画面模糊不清,让人富于遐想,它好比是那些新型企业。还有许多企业介于这两者之间,其画面不太清晰,它们具有一定的活跃程度,有的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这样一来,市场按照企业未来画面的清晰程度(1、非常清晰;2、不太清晰;3、朦胧模糊),把各个企业模模糊糊地分为三类,并给出不同的估值。
有趣的是,我们看到,对于这三类企业的股票,市场给予它们估值的高低与企业的风险成正比。第一类“非常清晰”的企业,风险最低,估值最低,比如,传统大蓝筹;第二类“不太清晰”的企业,风险居中,估值也居中;第三类“朦胧模糊”的企业,风险最高,估值也就最高,比如,创业板股票。这一现象说明,股票是一项风险资产,它的收益来自风险溢价,风险越大往往溢价越高,这真叫是“富贵险中求”。股市没有无风险回报的地方,投资者仁智各见,各自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程度,选做相应的股票。
估值怎会这样的呢?本人在2月7日《闲聊“估值”》中有过解释:“估值对市场经济的作用和意义非同小可。高估值,具有激励作用;低估值,具有鞭策作用。”可见,估值其实是一种市场进化机制。
比如,以创业板为例,尽管其中大多数企业的风险甚大,未来画面也都那么朦胧模糊,但投资者和投机者还愣是往这块死多活少的地方冲,这正是高估值激励所起的作用。老一套发展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发展要求,必须转型升级,调整结构,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动力,发展新型产业,而创业板代表了新方向,新动力,新型产业,于是乎,市场追捧创业板,给予高估值促进激励。这是市场经济进步和进化的表现。当然,最终能够真正脱颖而出、成功制胜的一定只是极少数,但这些为数极少的企业对整个经济体的牵引力与贡献率却非常巨大,比如,阿里巴巴、腾讯、网易、百度、等等,就是一系列典型例子。当然,在这一进化过程中,市场先生一定会非理性地走到极端才会罢休和掉头。
再比如,看看主板市场,其中许多企业经营稳健,现金流充沛,其画面每幅都那么的清晰,但它们股票的估值却被市场压得很低。原因就在于,历经20多年,那些曾经功不可没、成就辉煌的传统企业,发展遇到瓶颈,于是市场压低估值,鞭策你调整或转型。只有当你让市场看到有了新的苗头和希望,才会给予你更高的估值。这波金融股的表现非常优异,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随着金融企业自身改革不断深入,进一步推行利率市场化、大力增加金融产品与服务、显著提高了管理水平和风控能力、努力向互联网金融进军、资产证券化、……市场也就作出积极反应,估值得以提高(说是估值修复),从而推动股市大涨。
上述两个例子折射出金融学一个深刻原理(不确定性原理):股市永远是面向未来的,对不确定性的反应是股票价值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股票的本质特征;有利的不确定性会推高股价,而不利的不确定性则相反。市场对不确定性十分敏感,而对确定性则反应迟钝。
企业从初创到成熟,再到进步,最后到了停滞不前,市场通过投资者不断地买卖“投票”,一轮一轮地博弈,让企业未来的不确定性逐渐降低或消除,同时让未来的合理性和可见性日益体现出来。这个过程好比画画,从草稿到最后完成,开始是粗糙模糊的,后来渐渐变得清晰分明起来。如下图二所示:

图二
这幅油画,上图是底稿,模糊不清,好比企业初建,不知未来是个美少女还是个丑婆娘;下图是最终完成作品,届时才知真相。
在市场发展过程中,一般地,企业随着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减少,合理性因素与日增多,越来越走向成熟,愿景逐个实现,就像一幅画从模糊变得越来越清晰,这时市场对它的估值也会从高走向低,即由激励转变为倒逼鞭策,敦促它不要吃老本,而要立新功,不断促进其进步与发展,因为《市场对确定性不感兴趣》(本人2014年11月20日小文)。
注:本文图片来自百度网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