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博友发了一则图片博文:一张大妈们排队办理证券方面手续的照片,题目是“股市疯涨,中国大妈跑步进场”。
中国大妈总是什么热追什么,结果都买套,于是乎,“中国大妈”似乎成了反向风向标。几个朋友看了,大呼:大妈进场,大好不妙!遂问:股市怕是很高了吧?是否撤退?
仅凭眼前一些大妈入市,就判定股市很高了,这也未免有点“惊弓之鸟”了吧?诚然,股市连涨了7个多月,其中大涨频频,点位确实大大升高,尤其是中小创,都已到达历史最高位。但是,即便如此,我也没法确知当下的股市究竟有多高。不过,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股市命题:高点位不一定就是高估值。
不少朋友根据中小盘的历史纪录,认为现在其整体爬到了历史顶部,平均市盈率已达40多倍(前期最高点时大约为50倍,疯牛时大约为90倍),所以说,点位已经很高。显然,这些朋友以为高点位就是高估值,从而认为中小盘股已被市场高估。
股票投资不宜简单地用市盈率来衡量股票价值,因为对于一个没有充分对冲手段的市场,是很难确定估值是高还是低的,目前整个A股市场就是这样。
我们知道,市盈率是股价与每股收益之比,其重要含义是,股票的价值就是未来收益的折现值。按此定义,如果市盈率确是估值的有效依据,那差不多就等于是把股票当作固定收益证券来看待了,这样未来也就变得确定了,于是乎,股市就成了一个确定性市场。这显然与实际是不相符合的吧?
其实,股票只有通过市场的充分博弈才能知道其价值,借用一句通俗话来比喻就叫,是马是驴得拉出来溜溜。由于目前A股市场的制度和机制很不完善,缺乏多种衍生品,在这么一个没有充分可运用对冲手段的市场中,对于某只股票,根据其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的表现,你是很难判断出它的价值的。事实上,鉴于A股各方面的现状,股票价值只有经过相当长的交易过程,形成价格沉淀,才有可能被毛估估地掂量出一点来。
面对日趋复杂、越来越不确定性的市场,单单拿市盈率数据恐怕是很难预料未来的。
说到未来,遂想到,因为股市永远是面向未来的,所以炒股不是炒业绩,而是“炒预期”。由于市场对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和将来确定性要发生的事情常常都会反映在当前的股价上,所以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就是投资者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的评估。事实上,A股乃至世界上其他股市,看上去业绩很好、市盈率很低的公司,其股票却表现不佳,而业绩不好甚至连年亏损、市盈率很高的公司,其股票却涨得很好。这种现象多有发生,这就是预期的结果。
其实,股市是个典型的复杂适应性系统,它对确定性的事件似乎根本不感兴趣,历史也从不昭示未来,股市1000天的历史不会告诉你1001天会发生什么。比如,想当年2006年底,当股市突破了历史最高点2245点,那时,似乎什么指标都失去了作用,但谁都不曾想到,股市牛气冲天,竟然直冲云霄6124点!绝大多数人都与这段特大历史机遇失之交臂,其中许多人如今回想起来,还都捶胸顿足、悔恨不已呢!
这就是纠结于估值而造成的结果,其实,高点位不一定就是高估值。所以,面对当前惊涛骇浪般的形势,汲取历史教训,牢牢抓住前景看好的公司的股票,咬定青山不放松,或许是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办法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