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聊“股+债”方法及风险

(2014-07-23 10:06:48)
标签:

杂谈

分类: 股市漫步

    最近,有两个青年股友,前来讨论“股票与债券组合投资方法”(简称“股+债”),他们兴奋不已,称之为制胜法宝,欲想实施。两人各有一套方案:

    一个这么设想:在股市极其低迷时期,全力买进股票,哪怕股票再跌也不管;当股市发疯之时,抛出全部股票,转而全都买进债券,哪怕债券再跌也不管。以此循环操作几回,必能大富!

    另一个如此打算:股票与债券按照金额进行比例搭配,比如,股票与债券之比为50:50,或其他的比例,然后根据两边金额变化,进行再平衡。当股票金额超出预期的比例了,就卖出一部分股票,转而买入债券,使两边的比例重新平衡;反之,卖出债券,转买股票,达到再平衡。这样轮动操作,若干年后必定收益丰厚!

    “你看怎么样?”他俩问。

    我微微摇摇头。

    股市与债市具有负相关性(对冲性),因此,“股+债”便可利用两者“翘翘板效应”套利。这个方法看似完美无缺,无懈可击,但实际上做起来绝非易事!

    一、你们各自准备采用的方法,其实都是高抛股票(或债券),同时低吸债券(或股票),属于是波段操作,是不是?下面我们辨析一下这两种方法究竟怎样。

    1、按照第一种方法,着眼点始终是在股市,要求你必须知道股市什么时候是“极其低迷时期”、什么时候是“发疯之时”,以便债换股或股换债,本质上是高抛低吸,但你能知道这个非常时期吗?要是你真能知道的话,当股市“发疯之时”,抛出全部股票之后,又何必去换债券呢?等到股市“极其低迷时期”再买回股票不就得了?这样还可避免换成债券之后有可能下跌的损失呢。关键的是,这样的波段你有能耐踏准吗?如果踏不准,则由于股市与债券的负相关效应,你股债转换反而有可能会致使叠加损失呢。想在股市中捞一把,再到债市里舀一勺,想得倒美!

    2、第一种“全进全出”的方法看来不太靠谱,那第二种“股债搭配再平衡”的方法是不是就完好了呢?也不见得。

    这个方法利用股市与债市的对冲效应,哪边高了,就往低的一边转移,及时落袋为安,好比“套期保值”,这看似能够降低投资风险,减少损失,似乎提高了投资的安全性。这个方法“保值”似乎能够做到一点,但增值究竟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呢?如果股债金额按照50:50搭配的话,在牛市中,由于随着占比一半的股票不断增长,你不断地卖出股票去换债券,就相当于减少了这一半资金的复利增长,同时,又由于另一半的债券没有参与股市,结果,你始终是少赚了一半以上。如果你在美国股市中,遇到目前这样的牛市,你少赚了一半以上,可不是个小数字啊!即使像A股的2009年小牛市或2013年中小盘股的小牛市,也会少赚不小啊!

    你或许要说,牛市确实少赚了一半多,但熊市可少亏一半呀!“岂止亏一半!”我说。熊途中,股票一边的市值不断缩水,为了达到再平衡,债券一边的资金不断补充到股市里来,产生叠加损失,于是,总的损失始终超过一半。再说,股市是个长期多头市场,永远是向上的,涨多跌少,踏空风险大于套牢风险,这样,你说最终“股+债”会比全额做股票赚得更多?!

    由上可见,“股+债”看似能够减少亏损,其实是由于减少了股票投入资金的原因而已,并非这个方法本身具有减亏的功能,它甚至还会增加亏损呢,而它的增值功能则显然不足。若你非要强调风险,想要绝不亏损,那恐怕只有不投资是唯一的办法了。

    二、上面是从股市运行的规律及形态方面来分析“股+债”的不足之处。接下来,再讲一些实际情况。

    1、你们也许是在A股熊市中跌怕了,才觉得利用负相关性原理的“股+债”是个保值增值的好办法吧?说到负相关性,目前,我国的股市与债市只是呈弱负相关性,有时常年还是同向运行的呢。还有,不少债券的收益率还不及银行储蓄呢,有更多的是不及国债或债券指数基金;再有,股票又这么多,参差不齐,优劣难辨;你做“股+债”难度肯定就更大了。

    你们既然这么看重负相关性(对冲性),那还不如去做“美元与黄金”或“美元与石油”得了,它们既简单,又负相关性极强,不是更容易了吗?然而,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好像还没听到过有谁长年在这两大领域里能够万无一失地得手的,即使像索罗斯这样的世界顶级大师,也没听说他可屡屡斩获大赢。难道你们去做更加复杂的“股+债”会很容易?

    2、我孤陋寡闻,听说世上有许多基金都配置“股+债”,但为什么绝大多数却都输给了指数基金呢?你们听到过哪个采用“股+债”方法的人长年立于投资峰顶的?没有的吧?还有,古今中外,多头市场上的投资大师有谁主要是靠在股市与债市两头“轮坐”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也没有的吧?说到这,我突然想起巴神大爷这么一句话,大意是,轮动看上去显而易见,但踏准却很难。

    你要么着重投资于股市,要么着重投资于债市,比如,丹·法斯(Dan Fuss),他专做债市,是全球首屈一指的高收益债与新兴市场债券的专家,被人们尊称为债券市场的巴菲特。这可能是股市与债市需要不同的思维的缘故吧?比如,对于股市,我们常听到“人多的地方不要去”,而对于债市,丹·法斯则强调:“机会出现在有人的地方。或者说人多的地方才有繁荣。”

    “股+债”其实是事后之明(事后诸葛亮)思维的产物,它试图把两组已经发生了的历史数据拿来指示未来的操作。你想,就连“美元与黄金”或“美元与石油”这类如此“显而易见”的组合都难以奏效,更何况“股+债”了,实在是因为,对于金融市场,历史难以昭示未来。

    3、2008年那场全球金融危机,世界上不管什么样的投资组合,都统统被打得稀巴烂,无一幸免,除非你不在金融市场里。系统性风险袭来,“股+债”也顶个屁用!

    三、股票是权益资产,处在风险市场中,其赢利来自预期收益及风险的权衡;债券是债务资产,相对股票来讲,其赢利来自“无风险”固定收益。股市与债市是两个不同的市场,你只需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考虑两个市场各投入多少资金的问题就行了,不必非要把两者捆在一起来想问题,搞得那么复杂。不然,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多,你想缺什么补什么,非把它们都组合起来不成?对于我们小散,投资还是简单化为好。

    四、你们是由于深感股市风险而想到“套保”这个问题的,是不是?现在就让我们来谈谈“风险”问题。

    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使人们更加重视风险,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金融资产或衍生品的负相关性(对冲性),采用“套期保值”的方法规避风险。但许多人没有深入思考过,“套期保值”虽然能够对冲化解风险,但也会把自己未来的价值对冲掉,这个做法不会提升企业的价值。

    如果企业把全部风险都“套保”掉了,任何风险都不再承担,这时企业就变成了一项无风险资产,那么也就不能从风险中获得任何溢价收益了。这样的话,任何技术进步、管理变革、创新活动、等等,还有什么意义与价值呢?其实,对于企业发展,风险在价值构成中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你不想承担风险,何谈获得市场风险溢价呢?我们拿卖股票为例,解释风险的意义所在:假定你有1万股刚有一丁点赢利的某只股票,你可以立即把它一次性全部卖出,彻底锁定利润,免却了该股以后所有价格波动的风险,这就好比“套保”;你也可以将该股暴露在价格波动的风险中,分批卖出,以期通过承担风险而获得更多的利润,这就是风险溢价。可见,风险以及承担风险是有重要意义的,也是很有必要的吧?

    优秀的企业恰恰都是把风险适当暴露在市场中的,比如,埃克森美孚、肯德基、麦当劳、特斯拉、苹果、伯克希尔哈撒韦、麦哲伦基金、等等,还有许许多多中国的优秀企业和优秀基金,不胜枚举!

    而使用“套保”的企业,弄巧成拙,造成巨亏的倒不少,比如,东方航空、中国航空、中信泰富等。

    股票是企业的股份,优秀企业不畏风险暴露,我们持有者又何须恐怕?真叫“皇帝不急太监急”。身在风险市场中,不可能有一套万无一失、绝对安全的方法,面对风险,只有敬畏风险又不畏风险,才有可能战胜风险。

    你想凭借股市或债市的走势,企图既躲避风险又找到战胜市场的机会,纵然使出浑身解数,长期而言,也难以如愿以偿,这就像你拉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面那样,是不可能实现的。功夫在诗外,还是正本清源,好好研究企业,买到好企业、好价格的股票或债券才是制胜法宝。再不行,干脆买指数基金也未必会比“股+债”来得差呢。

    我们应该向优秀企业学习如何面对风险,不妨把自己投资活动当作是“企业行为”,也需要适当风险暴露,才有可能提高进步,取得更好业绩。

    对于风险,有句话比喻得好:船停泊在港湾里很安全,但那绝不是造船的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