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用毛笔字写作文要额外加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李延声,接受采访时建议教育部,应要求中小学开办书法课,大学推行书法选修课,同时对高考用毛笔字写作文的学生实行加分政策,以此践行素质教育的宗旨,鼓励广大青少年传承千年书法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修养。(人民网)
目标:践行素质教育,传承书法文化,提高全民素质。手段:中小学开书法课,大学开书法选修课,对高考用毛笔字写作文的学生加分,以此“软硬兼施”,让学生“爱”上书法。——李委员大约应算是一位艺术家,不知其作画之时是否天马行空,但观其言论,却一点也不写意,而是逻辑严谨,目标和手段都异常清晰。
李委员的目标不仅看上去光明正大,而且是绝对的政治正确,挑不出任何毛病,很符合其政协委员的身份,只是其所开出的三味药方,却未必就那么爽口了。
笔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读小学的时候,就曾学过一门书法课,“描红”,对着字帖描写横折撇捺,相信很多同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偶尔一不小心就会弄得满手乃至于满课桌的墨汁,或者恶作剧地给某个同学画个熊猫眼。这就是李委员开出的第一味药方即让中小学开书法,但已经服用过这味药的同龄人们,有几个觉得“描红”课让自己爱上了书法艺术,提高了文化素质?
如今大学里的选修课五花八门,据笔者所知,安徽某高校甚至还开设了刺绣课,男女生都可报名,至于为何要开这门课,公开的理由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笔者私下得知的原因是,教务处长的老婆在家闲得慌,要出来活动活动,而她能拿上课堂的“知识”,就是会刺绣。至于包括毛笔字、钢笔字在内的书法课,早就成了很多高校的选修课之一,李委员大约除了开会期间,其他时间忙的没时间关注教育,不知道这一点。至于大学里的书法选修课,除了能增加选修者的学分,好顺利毕业拿到各类证书,是否真就提高了他们的素质,传承了千年书法文化,李委员百忙中抽空和选修过的学生聊聊,肯定就知道了。
要给高考用毛笔字写作文的学生加分,说这话是需要勇气的,李委员勇气可嘉。
不知李委员是否知道,也不是很远以前,就是在清朝的时候,学子们考试都是用毛笔字的,卷子交上去后,再改由他人重新誊抄,以免学子作弊,这种作弊就包括选用和阅卷者事先约定好的字体、在卷子某处做标识,或故意写错某个字等。现在电视上动辄看到主考官赞扬考生字写的好,那是名次已经定下来后再调取的最初的卷子。如今要给用毛笔字写作文的学生加分,首先就面临着一个两难:一方面要重新誊抄这些作文,以免利用故意写错某个字等手段作弊,另一方面,既然又誊抄了,还咋看出学生的书法功力呢?这个悖论,不知李委员可有破解良方?
李委员要传承的千年书法文化,博大精深,至少在字体上就包括什么颜体、柳体,行书、草书什么的,它们之间好像也没有高下低劣之分,不同的考生用不同的字体来写,咋去量化他们的分数,要知道有时候一分两分都能决定一个考生余生的命运。更要是某个考生来一纸狂草,阅卷老师都看不懂他写的是什么,这是应该给个满分啊,还是应给个胡乱涂画的零分?王羲之说:“一点所失,若美人失一目。一画之失,如壮士失一肱。不可不慎。”如何去判断考生字体上的那一点一画是失了还是没失?李委员有标准吗?
说了这么多,我多少都还是在杞人忧天,真正要抓狂的应该是那些高考阅卷老师。高考作文衡量优劣的尺度本来就难把握,已经很让他们头疼了,现在又要再加上个书法得分,为了不误人子弟,能给考生一个公平的分数,他们非要先修炼成书法大家不可,不然连他们自己都未必精通书法,又如何去给考生的书法定分?我坏坏地想,看到李委员此番言论之后,不知有多少阅卷老师要在背后骂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