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9月8日发布《2009人口与劳动绿皮书》,称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和有经验的青年农民工的抢手,两者工资待遇有趋同的趋势,甚至刚出校门的毕业生工资不及同龄农民工。
这一报告一出炉,立即引来各方热议,大多是在为高校毕业生喊冤,如有些所谓的专家就建议高校按市场需求来确定专业和招生规模,压缩大学生数量,以奇货可居的方式自提身价,如有些“非专家”就感慨仿佛时光倒流,我们又回到了“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时代。
我想问一句的是,凭什么大学毕业生就一定要比有经验的青年农民工拿更多的钱?是因为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吗?是因为他们是“天之骄子”吗?还是青年农民工就活该比大学生更廉价,无论这农民工的技能有多高超?
在我看来,大学毕业生和有经验的青年农民工两者的工资待遇趋同,恰恰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体现着社会公平。
近十年来,随着大学的扩招,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以百万计,而市场需要的相关就业岗位却并未以相同的幅度递增,因而,粥少僧多是大学毕业生工资待遇下降的必然趋势。试想,一个雇主发布一个岗位招聘信息,就会引来成百上千的大学毕业生应聘,在此情况下,依照市场规律,他下调该岗位的工资待遇,难道不是正常的合乎市场规律的手段吗?
大学扩招一方面让更多的青年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因为高校软件和硬件施舍的滞后,大学教育的质量提升速度必然会落后于学生数量增长的速度,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高校毕业生自身素质和技能的下降。可以说,大学生自身的“掉价”是其毕业后工资和待遇下降的必然结果。
现在的大学教育,一方面追随市场需求,新设了多个专业,另一方面又因循守旧,脱离市场需求,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几乎都是闭门造车、自说自话。这种情况导致了很多的大学毕业生出现“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即其在大学期间所学习的知识,在就业市场上毫无用途,前两年出现的大学生回炉技校,接受再教育情况,就是这种教育弊端的一个体现。所学知识技能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导致大学毕业生是个“半成品”,这是他们工资待遇下降的有一个必然因果。
反观青年农民工的情况——
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行技校教育,实行技校生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得中高等技术教育蓬勃发展,教育质量也大幅提高。在此情况下,很多的农村青年在初中毕业后都有了接受技术教育的机会,使得他们也获得了一技之长。青年农民工自身技能的提高,是他们工资待遇提升的正常结果。
技校教育比基础性的大学教育,更能面向市场,适应市场需求,更能捕捉市场变化,这一点大约无人质疑。灵活机动的技校教育,培养出来的青年农民工,是市场上的香饽饽,改善他们的待遇,留住他们,提高其工资,是雇主的必然选择。
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一定要比有经验的青年农民工领取更高的工资,享受更好的待遇,这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论。就业市场是冷酷的,也是最公平的,它不问你揣着的是名校的毕业证,还是技校的技工证,它只看你能不能满足岗位的技能需求,能不能在实践过程中创造价值。
与市场脱节的大学教育出来的毕业生,比不上与市场结合的技校培养出来的农民工,这样的情况是正常的,是就业市场的理性呼唤,何须为此大惊小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