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
(2012-04-20 13:23:25)
标签:
以史为鉴杂谈 |
分类: 費話連篇 |
我跟很多人一样,喜欢听历史故事,看历史剧。即使对结局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还是贪恋故事中曲折的因果报应,百闻不腻。
但我也跟大多数的人一样,听完看完就忘了,鲜少将历史故事中的警世经典,做为现实人生的指南针。原因很简单,历史故事是将几十年的片断,集结到几分钟内讲完的;去芜存菁;让人能一气呵成地连贯始末,听个过瘾。但现实的人生中,事情没那么单纯;节奏没那么快,日理万机的生活形态,早已让我们将关注点,放在每天水平发生的各个事件上,而忘了去联结它们在纵向时序的相关系性。自古以来,历史不断重演,错误不断重复,就是这个原因。人;从来没学会如何以史为鉴。
你要说我了:“老费啊!不就是酒余饭后闲聊的历史故事吗?没有必要那么严肃地抬到台面上如此诛伐吧?”。的确,我没那么悲天悯人,我这里要谈的,是企业管理内部的以史为鉴问题!
企业的存在,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赚钱。企业的行为,也都应该是围绕着这个目的而实施的。加上会计和税法的规范,使企业的活动,都有着一定的始末周期。所以,如果我说相较于真正的历史,企业内部的故事,是更容易研究学习乃至于记取教训的,应该没什么大错吧!
很不幸的,以史为鉴的公司不多。事实上,我认为所有的企管理论,在讲到公司内部林林种种的浪费形态时,都忽略了一个最最重要的浪费行为,那就是“重复同样错误的浪费”!
如果我们去拜访一家稍有成就的公司,多半会在接待厅附近,找到个或大或小的展览室,成列着这家公司的创始故事和发展过程,要是你以为这些就是这家公司珍贵的史实资料,可以启发你以后在自创公司时,如法泡制并能取得同样的成功,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公司发展史的成列室,不是历史图书馆,而是宗庙。其目的是让人朝拜,让人缅怀先人的伟大,不是让人学习如何成功的。就好比去了千百遍祭祀英雄的寺庙,你还是搞不懂英雄在成为英雄前,付出过了些什么,要了解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的原因,你该去的地方是历史图书馆。而我说很不幸的地方,就是多半的公司只有宗庙,没有历史图书馆,只保存了成功的果实,而对取得成功前,各种失败了的尝试,都支字不提。所以一方面在吹嘘先烈之伟大,一方面还是不断重复先烈成功之前,所犯过的错误。
由于没有历史图书馆;也就是一个能忠实保存企业每一项活动内容,和检讨其成败原因的档案系统,我们无从记取教训,再加上人员流动;物换星移,感叹历史重演的惋惜声,也就时刻可闻了。
犯重复错误的具体现象,在运作层反映出来的是执行力不够,在管理层反映出来的则是政策反复;竞争力无法提升。
我曾经听一位总经理抱怨,说他手下上百个第一线的销售人员执行力不够,规定他们的事老是做得不到位。昨天做得很好的事情,到了今天就全忘了。
“我真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老是学不会!”;他怒气匆匆地说;“同样的作业标准,讲了几十遍,我看到这些题目都烦了,他们还是做不好!”。
我也有同样的烦恼,于是我们花了一个下午,讨论是不是教材不清楚;讲师不够专业;还是该弄点新鲜的玩意来增加培训效果。
几天后,他打了个电话来;兴冲冲的说:
“老费,你知道吗?我们全弄错了!!”。
“怎么啦!”,我问。
“培训的教材和讲师都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学生身上!”。
“我们不早就知道了吗?”,我没好气的回答,这是什么大发现!!
“不!不!”;他耐性的说:“我刚刚把一线销售人员的平均在职月数,和培训的周期比较了一下,发现前者远远低于后者!”。
“也就是说;我们以为我们不断重复的教他们同样的一件事,而事实上,每次来上课的人大多是新人,都是第一次接受这个培训!“。
我恍然大悟,整个一线销售人员流动率过大,经验未能累积,组织一直停留在学习阶段,才是执行力不够的真正原因。
想一想,什么组织的执行力最强?当然是军队。军队是怎么确保强执行力的?它是以其魔鬼式的训练,由外而内的把每一个新来的官兵,强制改造成制式的战斗机器。而这些战斗机器所接受的,是千百个前人,用牺牲生命所换来的标准战斗技能。如此一来,战力得到了强迫移植,不会因为新官兵个人的勤惰喜恶而失传。
而我们企业里对新进员工所传授的,是我们自己都嫌烦的基础教育。等于是我们刚刚教完新兵立正稍息后,就送他们上战场,然后抱怨他们战力不够!
中高层犯重复错误的例子,就更让人触目惊心了。俗语说:“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组织里绝大部分的管理职位,都会经历过好几任的人来担任。一棒接一棒,交棒的人有所保留,认为我的成功经验是属于我的;接棒的人桀骜不驯,认为我所带来的新气象,一定远远高于你那套老办法,于是许多公司用大把银子换来的珍贵经验,就在这交棒之中流失了。一段时间后,接棒的人会对一些前人的政策加以改革,寻求突破。这些用心本无误的措施在实施前,如果未能以史为鉴,有很大的危险会重蹈前人曾经走过的弯路,再一次花上公司大把的银子!
任何一个组织都会有同样的故事,呆在同一岗位够久了的人,往往会发现对一个新产品;一个促销办法;一个招标流程;一个奖励政策等等,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再想一想,原来某某年曾经有过类似的活动,但怎么上次发现的漏洞现在又出来了?好心反映有时还会招来食古不化的冷眼,还是明哲保生身吧!于是眼睁睁的看着故事重演一遍,最后终结经验时提出来检讨的问题,就是你一开始已经看到了的问题!
“但愿这次他们学会了!“,你心里会想。很不幸的,几年以后,同样的故事又会再来一次。在纳闷他们怎么老是学不会时,不妨想想,我跟我那总经理朋友对销售人员执行力问题所得到的答案,是否有所启发?道理是相通的,“他们”已经不是“他们”了!
企业花了巨大财力;人力所得到的宝贵经验,最后跟着人走了,没能留下来。你说,这是不是最最重要的浪费?
确保组织能以史为鉴,是经理人们的责任。在位时,要忠诚的建立一套档案体系,把经验保留下来。不但要详细地记录,每一个案子的背景和实施办法等等来龙,更要如实地叙述,其效果和得失检讨等等去脉,使得后人能一窥全貌。心里面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案子的成功光环,你可以把它列入个人的履历带着走,但做为一个负责的经理人,你应该把案子的来龙去脉,归档到公司的历史博物馆,让后人学习。成功的光环,只可以跟你一段时间,但让经验传承下去的无私心,会让你得到后人持续的敬仰。
在接受新职务时,首先要放弃我执。不管你对这个职务已经了解得多透彻了,你对已经发生过的历史,都不会比你的前任来的了解,尽可能的先从各方面听听故事,再动手干活吧。
很可惜的,国人对交代工作的认真程度,往往比不上老外。有个老外经理人曾经困惑的问我:
“我不明白为什么你们交接工作,可以那么迅速?一个上午,把柜子钥匙和U盘资料交出去就成了。在国外;一个经理要花上两个星期,跟接班的人一项一项地,说明这岗位上发生过的全部细节!”。
这个老外后来以身作则,树立了个榜样,他用了一两年的时间,才把CEO的位置,交接给了继任人。
我想工作交代不认真,一方面跟组织制度不够周延;中国人还是以人治为主有关。另一方面;不可避讳的;很多交工作的前任,会担心后任拿以前的事来批斗自己,所以多一句不如少一句,心存着事情让你自己摸索,多走弯路更证明我这前任英明的私心。
从前任身上尽可能的得到经验,是接班人的第一要务,因为那是能让你工作马上有成绩,不浪费公司和自己资源的不二法门。聪明地接班人应该花足够的时间,与前任保持良好的关系,让他知道,你对他没有威胁,你的成功来自于他建立好了的基础。
我在以前许多的文章中,曾大声疾呼经理人们要勇于挑战现状,不要被陈旧的流程制度所限制,这里却又说要尊重传统,以史为鉴。这中间怎么个平衡?又怎么取舍呢?
有句话说:“不要重新发明轮子(Don’t reinvent the wheel)”,可以当做个指标吧!轮子的形状,在几千年前,就由老祖宗认定,圆形是最好的了。以它作基础,人类的发明,从牛车马车一直到飞机高铁,一日千里;进步神速,但轮子的形状千百年不曾变过。试想,如果人类不去认同老祖宗的经验,恐怕到今天我们还在不断尝试着轮子的形状。
组织内也是一样,一段时间就该总结一下,什么是我们的轮子,把它们固化。然后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持续前进改善。以史为鉴和日新又新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