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预售机票与寅吃卯粮

(2010-02-01 09:05:38)
标签:

供应链

杂谈

分类: 費話連篇

有位朋友提了個問題,在網上预售远期机票的方式,提供给业者明确的需求信息,减少了因销售预测不准所带来的供需压力,是不是一种较为先进的销售预测方式?这问题牵涉到销售预测,订单交付和经济学的价量机制等等层面,我想在这里以专文来表示看法。


 

将产品的远期价格公告以吸引顾客提早购买,是一种"套期保值"的做法。严格说起来也是一种"风险共担",只不过它共担的是时间,而不是库存。

除了预售机票,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譬如说餐饮业的非尖峰时段优惠;储值卡;会员年费;预售屋;长期月票等等,都是这种交易行为。

预售制的目的有几方面,对买方来讲,它确保了价格和供给,规避了价格波动和缺货的风险。对卖方来讲,它有两种成本好处。第一个好处是能预先确保部分的销货收入,把部分的固定成本消化掉:第二种好处;是能预知销售规模和交货时间,提供一个"依单生产(Made to Order)"的订单交付模式,这种模式相对另一种"预测生产(Made to Forecast)"模式,在库存量及供需平衡方面,有着较为平稳的优势。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以预售方式来经营呢?不。它取决于几个因素:

第一,客户的购买习性。人们买东西的习性,一般分为"冲动型"和"理智型"两种。越是属于理智型选购的产品,如房产;汽车,越容易采取预售的方式。

第二,品牌力。品牌知名度,偏爱度越高,买方越容易接受预售方式。

第三,价格与供给量的稳定性。价格波动越大,买方对预售的信心越低,因为他们想保留选择权,看看有没有更便宜的机会。相反的;供给量越不稳定,买方越希望透过预售来回避缺货的风险。

第四,产品的价格"弹性(elasticity)"。有些产品,无论价格如何改变,销量的改变很少。预售制的功能是以价格优惠来吸引提早购买,对价格弹性低的产品,卖方不会去降价,牺牲利润,买方除了有担心缺货的原因,也没必要去买这类预售品。举例来说;我们很少听到以预售方式来买卖钻石的。

 

所以,预售制有它限制的条件,并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当然;也就不能说它是一个较先进的销售预测模式,虽然它确实能解决一部分的产销失调问题。

 

那么,回到销售预测不准的这个恼人的问题上。几乎所有供应链部门的人,都会埋怨销售预测不准,而且希望知道怎么样能够改进销售预测精度的水平。老实说,我觉得这有点缘木求鱼。首先,预测不准是天经地义的,即使各个行业的情况不同,但如果预测精度有本事做到80%,那可能已是世界级水准了。再者,我认为与其花时间在生销售单位的气,怪他们给不了你好一点的数字,不如先想想你可以从其他什么地方,得到你所需要的资料。



讲个故事,一个老板在月初第一天,订了一个很有挑战的销售目标。接着问销售主管:"做不做得到?",销售主管拍着胸脯说:"没问题!"。反倒是供应链主管担心的说:"量这么大,可能供应不上!"。于是,老板把销售主管嘉许了一番,把供应链主管骂了一番。

第二天,老板问同样的问题,两人答案还是一样,于是,老板又把销售主管嘉许了一番,把供应链主管骂了一番。

尔后每天都是同样的故事上演,直到最后一天,销售主管才老实的说:"老板,昨天下了场雪,这个月完不成目标了!",反倒供应链主管兴高采烈的说:"老板,经过我们的努力,现在仓库库存量很高,一定可以供应你的销售目标了!"。结果,老板还是把供应链主管骂了一番。

一个月中,不提供准确销售预测的主管被褒奖了二十九天,被骂了一天,而从头至尾把销售目标当成预测的供应链主管被骂了整整三十天!!

答案很清楚了,哪個销售人员会傻到找骂挨?而很不幸的,绝大部分的供应链人员还是拿着销售目标当成预测来准备供应量。



所以,克服销售预测不准的对策第一条是,如果你得到的不是真的预测,那你就别把它当预测来用!



那怎么办呢?优秀的公司如丰田,7-11,和服装业霸主Zara都是以第一线消费者的实际消费数据,来当作预测,控制整个上游供应链的步调。这种以末端需求为动力的方式是"拉"式的供应链管理,避免了整条供应链上过多的无谓库存,以及因为信息不透明所产生的管理失焦。相反的,大部分深受销售预测不准之苦的公司大多是用"推"式供应链模式。销售数字与真正的需求无关,而纯粹是靠上游以各种销售;促销行为创造出来的。如果产品的供应链短,"推"和"拉"还没有什么差别,有时候"推"式还可以帮助销量的增长。但一旦供应链很长,中间的层级很多,而又过分专注于销售的成长,忽略了需求的创造,那很容易将库存的转移当成了需求的成长。往往用尽了各种手段,认为在月底冲到了销量,破了记录,功不可灭。而基本上做的,只是在一个财务结算日前,花了额外的成本,将存在公司内的产品,移到了下一层客户的仓库内。消费者的末端需求完全没有改变,充其量只不过完成了一场寅吃卯粮的移库作业而已。

很不幸的,这种寅吃卯粮的例子各行各业都有,也因为寅吃卯粮是创造出来的,与实际的;历史的需求无关,所以各种先进的;根据统计学原理设计出来的预测机制和系统模块,根本使不上力,徒劳无功!



对付寅吃卯粮,其实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去掌握这卯粮会吃到什么时候。也就是说用尽全力去改善你供应链的信息透明度。



如果销量只是上下游的移库行为,那么下一个销量高峰的时间和数量就与下游客户的库存量息息相关。与其依赖销售预测值的提高,还不如花时间在建立一个能够了解下游客户;和它的客户;和它的客户的客户;库存进出存信息的体系。透过这个体系,来达到供应链中每个库存环节的信息共享,从而了解真正的"需求"所在,那才是有意义的预测。



所以,克服销售预测不准的对策第二条是,如果你的销售行为是寅吃卯粮模式,那就别只管销售预测。更重要的,是建立下游客户库存的透明度。

 

做到了这些,其实跟预售机票一样,你也能真正的掌握到需要的预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瑜伽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