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知天命
(2009-11-08 12:29:47)
标签:
教练教育 |
分类: 費話連篇 |
三十而知天命
顺序上的迷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这句话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生涯发展做的总结,讲的是他各个阶段心智的成熟度。原本是一个学者,在他自己的年代,自己的社会形态中,叙述自己的经历。没想到因为他是“至圣先师”;是至高无上的完美智慧象征;这句话竟成为千古学人奉行的标准,与“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样被认为是知识分子应遵循的生涯规划准则。
一个人如果能够从十几岁开始格物;志于学,到七十几岁能平天下;不踰矩,则一辈子可说是成就无上,功德圆满了! 偏离这条路线所得到的劝告,不外乎“你操之太急了”;“多学学别人;先充实自己”和“改进你的弱点;等待机会”等等。
我不想;也没资格;去评论历史潮流中成千上万受这个标准影响,而规划自己人生阶段的人。但我也五十了,应该有权利去想一想,孔子这句话,在我的这个年代;我的社会形态中,从顺序上说,我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学”;“立”;“不惑”;“知天命”应该同时存在。如果要有顺序,“知天命”应为先,而且应该在三十岁前完成。
首先,什么是“知天命”?有人说这是指“了解自然法则”;“知道上帝的存在”。 我个人的看法;这是指“知道天生我材的用处”。孔子这句话;纯粹是讲的是内在修行,扯不上什么天文地理,宗教哲学。“知天命”是说人到了五十,人生去了一大半,见识多了;能“不惑”,事业到了高峰;有了“立“,要再去“学”,虽然不是不可,但很吃力。这时候豁然明瞭,原来我这一生成就即是如此,非我天命所属者,不要再去强求吧!有了这个阶段的“悟“,才会有后来因为心胸开阔所得到的”耳顺“,和”從心所欲,不踰矩“。
那;我的挑战是;为什么要等到五十岁,才“发觉“自己的”天生材“所在?为什么不能在早一点的人生阶段,先去”发现”自己的长处,依据自己的长处来”发展”自己的”学”,从而提早”不惑”,最终成就更大的“立”?
“自我”的规划;由“知我”开始
讲了一大堆理论辩证,来说说让人听得懂的话吧!
从小,我们就都遵循着一个既定的模式成长,每一个人生阶段表现好坏的评定,都来自于那个阶段所公认的成就标准。
读书的目的是要考上好的学校,所以好学生;坏学生的定义是以成绩单上的名次为准。努力用功作功课的重点,也跟每一个科目的分数挂钩,那科不好就加强那科。为了求“不要输在起跑点”,孩子入学的年龄越来越低,两三岁就上全天学了。考上大学之前,生命中仅有的就是读书;补习;考试;读书;补习;考试,除此之外,都等到以后再谈。因为你要“十有五而志於學”!学所有的东西,而且所有统统都要学得好,千万别让你的弱项牵连到你的总成绩,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没得“治国,平天下”了.
不管学业表现如何,在面临选择专业或就业的时候,这个阶段的“成就标准”又主导了人们的决定。选哪个工作除了基本经济;住家条件的考量外,不外乎就是哪个工作稳定,哪个轻松,哪个热门;哪个有发展。至于这个工作适不适合我的长处的问题,往往不被重视。某某人找到了一份好工作的判定,来自于社会大众对这份工作的“价值”认定,而不是来自于这个人的长处跟这份工作的需求匹不匹配的看法。
挤进名校的意义,远远大于以后在名校里学会了些什么东西,入聘大公司的意义,远远大于以后在大公司内能不能有些成就。因为“学”,“立”最重要,最优先!这些做好了;自然会“不惑”。至于“天命”?嗯………..哦,那你五十岁之后就会知道了!!!!
很可悲,是吗? 更可悲的是;我们自己竟不断的复制这个模式,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回想看看,我们的父母师长,以至于我们自己;有多少次在看孩子成绩单时,是使用赞赏的眼光先去找出他成绩好,表现亮丽的科目,给与鼓励?恐怕不太多吧。 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总是带着批判的眼光去找出他考得不好的科目。温柔一点的,是问问那里不懂,要不要补习?凶狠一点的,则是训斥一番,誇一誇人家的孩子有多好。试问这种“隐善扬恶”的做法,是鼓励孩子们去发掘自己的兴趣和长项,好好琢磨?还是告诉他,基本上好的部分稳住就够了,要多花时间在不好的地方?这种方式调教出来的人,只怕是早已忘记了自己的长项,而整天活在不断追求改进自己弱项的压力中。
这个酱缸模式酿造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不知天命为何的样板,随波逐流,按部就班的一步一步完成各个阶段的生命;读书,就业,退休。到了五十岁;他们大概都能跟孔子一样,豁然明瞭,原来我这一生成就即是如此,没得机会当老总,当政府领导了,那非我天命所属,不要再去强求吧!孔子真智者,真圣人啊!几千年前就说五十而知天命,大哉斯言!
那,我要问一句,您是终于知道了您天生才能;长处是什么了?还是将就既成事实,不再计较了?
残酷的真相是;大部分的人,选择让别人来规划他的生涯。在关键的环节里,把“我”这个重要的因素,从“我的未来”考量中忽视了。没有花时间在“知我”这件事上,没把自己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去透彻了解长处所在,兴趣所在。没让自己去思考,既然老天给了我这个长才,我有没有什么事可以做,别把它给浪费了。没去做这些事的结果,基本上是选择了做个凡人,放弃了发展自己长才,让自己有个成就突出的表现机会。
也许外在的环境,传统的包袱,已经僵化成了一个我们没办法去否定,去突破的框框。你也许会说;“我完全同意你的讲法,但我又能改变得了这一切吗?”
没错,你改变过不了这一切,但你改变过得了你自己。
天生我材
人在几个时间,会问问自己“我的天命是什么?”。
第一个时间是步出校门,开始就业的时候。他第一次有选择权,而不是由教育制度决定他要走哪一条路。
第二个时间是“神秘的三十八岁”。一项有趣的统计显示,很多人在38岁前后,做出了出乎他人意料之外的变化。有的人改行后飞黄腾达;有的人放弃高职去从事跟过去完全不相关的工作。很多人关键性的变化,都在38岁发生。我原本不明白其中道理所在,后来才恍然大悟,这就是“知天命”现象。人在38岁时面临步入中年的心理调适期,或者叫做“中年危机”或者叫“空巢期”,共同的现象是以前所占据生活绝大部分重心的事;如事业上的打拼;儿女的养育;都有所成就了,这引起他们去重新去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重新去找回自己的长处;爱好;甚至梦想,然后决定再给自己一个机会去圆自己的梦。这个时候的年龄,大约都在38岁。
第三个时间是退休之前。退休的时间远远来得比想象中快,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形态和目标突然会消失了。不难理解的,会再钩起“我能做什么?”;“我该做什么?”;“我会做什么?”和“我想做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
不管在任何一个时间段;当想到这些问题时,你都会焦虑;彷徨。因为“我的天命“是个很严肃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在之前就找好答案,从容迎之。
我碰到过在各个阶段的人,来问我他们该怎么办,去走哪条路,选那个方向。当我反问他们;你的长项是什么,兴趣是什么时,大多数的人都更困惑了。因为这个问题从小学以后就没人问过他们了,就算是某些面试的场合要回答这个问题,也都用标准答案应之;读书啦;听音乐啦;打球啦;上网啦等等。怎么选择人生道路方向会跟这些小学生的问题有关?
当然有关!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说;“给我一根棍子,一个支点,我可以撑起整个地球“。同样的想法,如果一个人能充分运用自己的长处,那么他就能够只出些许力;得到最大的效果。
以生理学上来说,大脑神经系统是决定人身体动作及行为的中枢,它本身如丛林一样的复杂,每一个神经细胞都相互竞争着去找到最适合的“联结”。“联结”的强弱只有一个法则,越常用者越强。大脑会自动剪除弱的“联结”,而完全不用的细胞最后会死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用那个技能,我们最终会忘了它的原因。在学习新的技能时,大脑会扩充现有常用神经联结的数量和强度,去发展这种技能。当技能熟练时,皮层会用得少而变成一种定型的神经网络。这就是为什么在学习自己长项的事物,效果会比学习弱项事务来得好,而有些你长项的东西,会演变成一种“本能“的原因。
有两位教授;巴金汉和卡夫曼;替盖洛普做了一个有趣的研究报告。他们花了25年,对一百万名员工,八千名经理人的持续表现,作了追踪。其结果颠覆了传统的思维,重点如下:
l
l
l
l
他们更指出成功人士的杰出表现;都来自于做以下三件事:
-
-
-
同时,对于你的弱项,不要去修正它,因为那同等于要你重新组织你已存在的大脑!应该做的事,是管理好它:
-
-
-
验证的例子,层出不穷。古自刘邦;刘备,近至比尔盖兹;奥巴马,都有明显的长处和弱点,但他们及早做好了长处发展和弱点管理,也都取得了成功。
三十而知天命
所以我说三十而知天命,是关键的。越早了解你的长弱项,越早去发展你轻轻松松就能比人家做得好的事情,你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如果能够将你的人生规划,你的工作和你的长处结合,那恭喜你!即使你的能力不一定能让你变成行业的翘楚,你也肯定活得比人家快乐,充实。因为你是为自己活着的。
但话说回来,现在的社会复杂,分工又细,有多少人有幸做到那个地步? 大多数的人恐怕都没办法改变现有的包袱,框框。的确,但现有的包袱框框不应该阻止你去找回你的长处,发展你的长处。如果你曾经绘画画得好,你没必要辞掉工作做一个画家,你只要拾回画笔,重新享受绘画的乐趣,你就已经知天命了。走出了这一步,在适当的机缘之下,谁又能说什么事绝对不会发生?
所以知天命不一定要等到五十,也没那么难。只要你开始为自己想想,答案可能在一瞬间。
动起来,任何年龄你都可以知天命,都可以为自己而活,活得更快乐!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