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氏远古源流缺失断代考

(2011-04-27 23:17:13)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族史档案

前言:远古时秦赵同宗,系于黄帝。谓先有嬴姓,后有赵姓,历经5000年繁衍,其分支遍布天下。一如宋太祖曰:“人本乎祖,水本乎源,水流长而派异,人分远而派疏,理故然也。”时今世人兴编谱,慎终而追远,饮水而思源,其功德无量!然欲理清各宗支派系,谈何容易!尤其远古源流,失之千年,难于追溯。于是,汉代司马迁之《史记》便成了唯一可靠之最早范本,古今编谱者纷纷效录之。效录之尤可,竟各自发挥,千篇而非一律,其中难免缺失断代,刻意求全者又错漏百出且欠缺史料佐证,奈何至今未有一权威之范本能载述我赵氏远古之世系源流。笔者唯以时间顺序、分三个历史阶段并试行以30年一代更替数据来厘定其世代承传之大概准则。此准则或于热衷研究谱系者有所帮助及参考。

(一)     原始部落社会至夏、商、周(西周)时段

这时期之赵氏世系(实为嬴赵)始自人文之祖黄帝至赵姓始祖造父,中间历经夏朝(471年)、商朝(555年)、西周(276年)及夏之前原始部落时期约共1300-1500年。

《史记·夏本纪》载述“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又据《史记·五帝本纪》“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据此得嬴赵前三世祖:1.黄帝—2.昌意—3.颛顼(高阳氏)

颛顼之后是谁?据《史记·五帝本纪》“帝颛顼生子曰穷蝉” 这穷蝉应是黄帝系四世,又据《史记·五帝本纪》录:“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鼓叟,鼓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知穷蝉只是帝舜虞氏一系的血缘祖,而并非赵氏血缘祖。

在《史记》中,仅录得颛顼的儿子只有两个,除上述一个“穷蝉”外,颛顼的另一个儿子叫“鲧”, 他是大禹的父亲。据《史记·五帝本纪》“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 原来大禹与赵氏祖乃近亲嫡系.那么,嬴赵血縁祖应是颛顼的另一个儿子,是谁?《史记》未有录入,无从考究。

后来有些族谱把“女修”续在颛顼之后编入“四世”,是错误的!看《史记·秦本纪》如何记述:“秦之先,帝颛顼之裔孙曰女修……生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是为伯翳(伯益)。舜赐姓嬴氏” 里交代的女修只是颛顼的“裔孙”, 女修显然不是颛顼的儿子,不可看作四世,从“裔孙”字靣上很难推测是多少代或多少世,到此只能作断代缺失处理:

黄帝—昌意—颛顼(高阳氏)—传数代至—大业(皋陶)—大费(伯益

又查得各地部分族谱把颛顼至大业(皋陶)中间缺失段补录入“仲容--武恒-伯辛—女修”五代,即:

黄帝—昌意—颛顼—仲容—夷—武恒—伯辛—女修—大业(皋陶)—大费(伯益

这样的填充补漏似乎使世系得以完整,但无史料佐证,且有悖史实:据《史记》载述,颛顼乃嬴赵与大禹之共祖同宗,《史记·五帝本纪》“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 既是近亲共祖,同为帝颛顼之后代,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用大篇幅文字描述赵氏血缘祖大业即皋陶与大禹的关系“皋陶作士以理民,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则禹。”“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很明显,大业(皋陶)不但与大禹共祖近亲(堂亲关系),且同朝共事,彼此关系密切,故推断二人年纪相差不远,皆在其祖颛顼下近二至三代孙辈(禹系颛顼之孙),上述编谱者把仲容、夷、武恒、伯辛等五代录入,则人为地把皋陶的排辈推后至颛顼的六代孙的位置上,这与其堂亲大禹的辈份相差四代之遥。若如是,则二人是不可能同朝共事的,且莫说皋陶尚死在大禹之前呢。笔者认为应把大业(皋陶)的排辈靠前才对,可删去前至少四代.

又据《史记·秦本纪》“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 大廉至赵氏血缘祖中衍这中间又缺失三代之实名录,即大廉之子、孙及曾孙未有录入。

又《史记·秦本纪》“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戌,保西垂。生蜚廉。”这中潏是中衍的玄孙,而中衍的儿子、孙子及曾孙又未见录入。

除上述两处缺失断代外,从中潏之子蜚廉至造父这几代才得以连贯。据《史记·秦本纪》“蜚廉生恶来”(注:其后代乃嬴秦氏);“蜚廉复有子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 是为宅皋狼, 皋狼生衡父, 衡父生造父。”“穆王以赵城封造父, 造父族由此为赵氏。”

试列出这时期黄帝至造父之世系源流录:

黄帝—昌意—颛顼(高阳氏)—传?代至—大业(皋陶)—大费(伯益)—大廉—传四代至—中衍—传四代至—中潏—蜚廉—季胜—孟增(皋狼)—衡父—造父

 

小结:从时间/世代来推算: 黄帝至造父历经由远古氏族时期至夏朝、商朝及西周时期约13001800年以上, 30年更替一代计算由黄帝至造父一系至少衍生50-60代人, 《史记》所列世代名录远远不足此数, 缺失很大。 而现存各家族谱加上后人从中增编世代也不外二、三十代,( 例如《三江谱》锡年编黄帝至造父也只四十四代), 仍不足合理数。皆因此世系乃属远古时期, 汉代之前并无系统之文字记载, 古今谁也说清, 司马迁也是综合民间传说追述, 其世代缺失是难免的。

 

() 春秋战国时段

此时段赵氏世系由造父起始至赵国末代君主赵王迁及代王嘉,历春秋战国时期,为时约800多年,直至公元前222年秦灭赵国为止。

《史记·赵世家》:“自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带,“叔带以下……五世而()赵夙,“夙生共孟……共孟生赵衰,“翟以其少女妻重耳, 长女妻赵衰而生,“赵衰妻亦生赵同、赵括、赵婴齐”,“晋景公时而赵盾卒, 谥为宣孟,

 

嗣”,“赵孤名曰,“赵武死, 谥为文子”,“文子生景叔,“景叔卒, 赵鞅, 是为简子”,“简子召子毋恤”“ 简子于是知毋恤果贤, 乃废太子伯鲁, 而以毋恤为太子”,“太子毋恤代立, 是为襄子”。(以下赵浣继位襄子, 此子非襄子所生, 实为侄孙继位)“襄子为伯鲁(襄子之兄)之不立也, 不肯立(己子), 且必欲传位与() 伯鲁子代成君。成君先死, 乃取代成君子为太子(即侄孙), 襄子立三十三年卒, 浣立, 是为献侯”。“ 献侯卒, 子烈侯立”,“九年, 烈侯卒,……赵复立烈侯太子, 是为敬侯”,“十二年, 敬侯卒, 子成侯立”,“二十五年, 成侯卒”,肃侯元年”,“二十四年, 肃侯卒……子武曼立(武灵王),“立王子何为王……是为惠文王,“三十三年, 惠文王卒, 太子丹立, 是为孝成王,“二十一年, 孝成王卒……子偃立, 是为悼襄王,“悼襄王卒, 幽穆王迁立”,(注:赵国传位至毋恤即赵襄子, 赵襄子之前乃父子嫡传, 至赵襄子一代,却因其之前父亲简子曾废兄伯鲁而由弟代,决定不传己子而退让王位于兄伯鲁之子周,伯鲁子早死,便由侄孙“赵浣”继位为王 , 故以下世系赵简子后应置血缘祖伯鲁而非赵襄子,赵襄子为此系之叔祖。)  

得此时段之赵氏世系图谱:

造父—传六世至—奄父—叔带—传五世至—赵夙—共孟—赵衰—赵盾—赵朔—赵武—景叔—赵鞅(简子) —伯鲁—赵周(代成君) —赵浣(献侯) —赵籍(烈侯) —赵章(敬侯) —赵种(成侯) —赵语(肃侯)—赵雍(武灵王) —赵何(惠文王) —赵丹(孝成王) —赵偃(悼襄王) —赵迁(幽穆王) 及兄赵嘉(代王)

 

小结:此世系图谱之世代交替比较完整真实, 历春秋至战国至秦末, 各地大部分族谱记录皆与此大致相同, 可信程度颇高。如以时间/世代来推算: 此阶段历时大約800多年(西周276, 东周春秋战国550)又按30年更替一代计此时段至少衍生28-30, 据《史记》载述统计为三十二代,非常接近此数, 是为合理。

 

() 秦末汉初至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这阶段经历时间颇长。历经八、九个朝代,历时上千年。自公元前222,秦灭赵国后, 末代君主赵王迁被虏至湖北房陵, 其后裔徙至河北涿郡衍生涿郡赵氏一大望族, 后有宋太祖赵匡胤得天下。据《宋史》记载:太祖之父赵弘殷(宣祖), 祖父赵敬(翼祖), 曾祖父赵珽, 上代祖赵朓(僖祖), 赵朓以上世代名录全部缺失没有录入, 此系只推汉代京兆尹赵广汉为其先祖, 但赵广汉之直系世代无从稭査, 更未能贯串赵迁至赵广汉, 赵广汉至赵脁的连续, 因其上下失挂,无法证明其连贯性, 故谱系中宋太祖系赵朓以上应视为缺失断代。

同宗的另一赵氏支系是代王赵嘉裔,代王与子赵公辅被迫徙往西北甘肃,于天水郡繁衍,千年后成一大望族。此支系亦未能作谱记使世代连贯,学者们只列举此系之精英如汉代赵充国等辈。有编谱者欲尽其全而东补西凑成一“完整”世系,但因欠缺史料佐证而不足信。故此系只剩下:

赵王迁—传?代—赵广汉—传?代—赵眺(僖祖)—赵珽(顺祖)—赵敬(翼祖)——赵弘殷(宣祖)—赵匡胤(宋太祖)

 

小结:此段世系谱历经秦末(15年)、两汉(426年)、三国(60年)、两晋(155年)、南北朝(170年)、隋(38年)、唐(290年)、五代(54年),共约1200,30年一代计, 至少应繁衍约40代。这时期缺失断代极为严重的原因是秦灭赵国后,赵氏一族四散逃亡,同宗嫡系支离破碎,其世系谱牒尽失或失之记载,至后世难以续谱;又因此阶段时间久远,更难追溯得全。更有人谓宋太祖裔因避忌其祖上出身贫寒而故意隐瞞上代祖先之名讳世系,至前代一片空白,只认权贵赵广汉一人,附会如此,看来亦似有道理。总之,赵氏世系事实上由于各种各样的原故导致断代缺失乃属正常,后世编谱者须正视历史事实,没必要强求齐齐整整而刻意拼凑。当然,我们希望各地宗长真的能为弘扬我族之史而发掘更多珍贵的史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