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赵氏演义
(2011-04-19 17:33:24)
标签:
文化 |
分类: 族史档案 |
【按】本文摘自白泽著《邯郸历史与文化》,内容丰富,论述精辟,此文有助我族人对赵族起源与迁徙的认知,值得一读,故予推荐。
邯郸早在远古时期的新石器中早期,就成为人类的一处活动中心;春秋时期是黄河北岸的重要工商业城市;战国时期是赵国的国都;汉代也是藩属封国赵国的都城,还是西汉著名的“五大都会”之一;邯郸境内的邺城,曾是我国北朝时期的“六朝故都”;隋唐以后的大名城曾是北宋的陪都和后汉、刘豫政权的都城,是长时期北方地区的重镇。
一.赵氏何时封邑邯郸
据《史记·赵世家》的记载,赵氏“自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带。叔带之时,周幽王无道,去周如晋,事晋文侯,始建赵氏于晋国”。 又据《世族谱》:赵氏有两族,嫡传的一族居晋阳,庶传的一族居邯郸,即赵胜。这是文献记载邯郸最早的地方官。邯郸何时为赵氏封邑?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孔颖达《五经正义》引《世族谱》说,赵氏庶传支族起初“其家为耿”。耿,有学者认为在温,即今河南温县;但多数学者认为是邢,今邢台。以后才移至邯郸,说“别封邯郸,世不绝祀”。时间最迟为公元前551年。在邯郸胜之后有邯郸午,他是邯郸大夫。公元前500年,他跟随赵氏族主赵简子围攻卫国,获得500户,安置到了邯郸。
赵氏伐卫之后不久,围绕邯郸的争夺,赵氏内部发生了持久战争。起因是赵简子在修好晋阳新城之后,要将伐卫所获的500户移居到晋阳,邯郸赵氏不给,赵简子就捕杀赵午于晋阳。由此,赵氏二系展开了大规模的内战,并且还引起了诸侯之间(韩、赵、魏、智、范、中行)的互相倾轧,发生了旷日持久的大规模战争,在这次战争中赵都晋阳险些失守(“城池不浸者三板”)。在争夺中赵氏还联合韩、魏、智三家攻灭了范、中行氏,在晋国内部形成了四卿专政的局面。直到公元前491年,赵简子才最终攻克邯郸,《史记·赵世家》“晋定公二十一年,简子拔邯郸”邯郸从此归晋阳赵氏,成为赵简子的封邑。经过这次战争,赵氏不仅巩固了在晋国的地位,而且它的实力得到了迅速膨胀,为以后“三家分晋”奠定重要基础。
二.赵敬侯始迁邯郸
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元年由河南中年迁都邯郸,史记《赵氏世家》“敬侯元年,武公子朝作乱,不克,出奔魏。赵始都邯郸”这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邯郸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由一个工商业城市转向一个诸侯的国都,成为战国时期黄河北岸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前后经历了8代国君,计158年(前386—228年)。
自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到前228年秦灭赵国为止,赵氏在邯郸经历了的8代国君,总计158年。下列赵王世系表:①赵简子(鞅)→②赵襄子(前457年)毋恤→③赵献侯(前423年)浣④赵烈侯(前409年)籍(386年)⑤赵敬侯章→⑥成侯(前374年)种→⑦肃侯(349)语→⑧武灵王(325)雍→⑨惠文王(298)何⑩孝成王(265)丹→⑾悼襄王(244)偃→⑿幽穆王(235
三. 春秋战乱中的邯郸
1.赵成侯二十一年(前354年)发生了魏国攻破邯郸的战争。这之前,赵、魏之间长期发生战争。这主要是赵国实施的南进战略。但经过长期战争,赵国并未取胜,魏以10万大军突然包围了邯郸。赵国君臣转移到北部的信宫继续组织抵抗。同时向楚、齐求救。这就发生了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齐国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率师救赵。孙膑谋划了直取魏都大梁,然后在桂陵(一说河南长垣、一说在山东菏泽)设伏,一战而大败魏军,这就是有名的围魏救赵之战。魏国遭到重创后,于公元前351年和赵国订立“漳水之盟”归还邯郸。以“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宣告结束。
2.胡服骑射。赵氏灵王执政以后,赵国面临四战之国的形势,西有虎秦,南有韩、魏,东有强齐,北、西北长期遭到林胡等少数民族的扰侵,腹心还有中山之患。而这时的赵国却屡遭军事失算,国力衰危。为了振兴赵国,武灵王十七年(前307年),“大朝信宫,召肥义议天下,五日而毕”。随即颁布胡服令。在全国实行胡服骑射,穿胡服,习骑射,建立了中原国家第一支骑兵部队,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使赵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胡服骑射看起来不过是穿胡服、习骑射,但它的真正历史意义在于从此中国军事发展,由车战进入了骑战的伟大时代,这在古代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中国古代文化统一面貌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3.沙丘宫变。胡服骑射以后,赵国攻中山,略胡地,北进战略实施正在凯歌高凑之时,赵国发生了沙丘宫变。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突然宣布传王位于幼子赵何(惠文王),自称主父,首创中国太上皇之例。原来已有的太子赵章被废。之后又欲“分王赵代”,立原太子章为代国君,赵何为赵国君,将赵国一分为二,人为地造成了国家的分裂。
武灵王退位的初衷是,准备退居二线后专心领兵打仗,由河套地区南下攻秦,大有统一中国之势,结果事与愿违。公元前295年,武灵王、赵何、赵章游历沙丘宫(遗址在邢台广宗县)。赵章趁机发动政变,欲杀赵何。此时,公子成和李兑急从邯郸调四邑之兵包围攻打沙丘宫,赵章投奔武灵王,“成、兑因围主父宫”。此时,武灵王已无法控制局面,围攻达三个月之久,结果,武灵王饿死沙丘,这就是有名的“沙丘宫变”。这是一场历史悲剧,也是一代雄主的悲剧。
4.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赵孝成王四年),秦军攻克韩国野王城(今河南沁阳),迫使韩国割让上党郡求和。韩国派使者入赵,愿将上党郡归附赵国。公元前260年(孝成王六年),秦军攻入上党,赵国派名将廉颇进军上党。两军在上党对峙而立,赵军坚守不出,秦以反间计促使孝成王以“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了廉颇。赵括采取了冒然轻进的战术,“秦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而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军处于孤立无援境地,“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到9月,赵军粮绝已46日,内部互相残杀。赵军在突围中被秦军击破,主帅赵括被杀。“括军败,……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终于导致了长平血战赵军丧师45万人的惨败,从此赵国元气大伤。
长平之战不仅是战国后期秦、赵关系发生重要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战国后期中国军事战争发生重大走向变化的关键一仗。由于赵国长平之战的惨败,最终决定了赵国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5.秦灭赵战争
长平之战后,秦国乘势而上,拉开了进攻邯郸而灭亡赵国的战争序幕。公元前259年9月,秦国大军东挥,兵锋直指邯郸。邯郸军民同仇敌忾,宁死不降。同时,赵国派人向楚、魏求救。平原君赵胜率20人赴楚,因毛遂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派兵救赵。其中发生了“毛遂自荐”的成语典故。赵国又通过信陵君的关系,向魏国求救。楚、魏救兵迟疑不前,信陵君杀死大将晋鄙窃取虎符,调兵救赵。这就是有名的“窃符救赵”的故事。在魏军的支援下,内外配合,于公元前257年终于夺取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此时的邯郸已是城空财尽,从根本上已难以解除秦国对邯郸的战略包围。
在邯郸危在旦夕之际,能够担当起军事重任也只有李牧,李牧是赵国后期的大将军,长期率兵镇守北部边疆,屡建奇功,升任赵相。公元前229年,秦国再次大举攻赵,派两路大军由北部出井陉口,南部出滏口南北夹击邯郸。在大敌当前的紧要形势下,幽穆王听信郭开谗言,捕杀李牧,自毁长城,不出3个月,邯郸陷落,赵国灭亡,赵王迁被俘。代王嘉在一帮亡国大臣的拥戴下,逃往北部的代地坚持抗秦达6年之久,前222年也为秦军所灭。
四.秦汉之际的邯郸(后赵国)
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秦帝国后,由于由于横征暴敛,仅仅统治了短短的15年,于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死后的当年,便发生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王朝,建立了张楚政权。
在秦汉之际农民起义和项羽、刘邦楚汉之争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下,陈胜、吴广起义军部下武臣首先在邯郸建立了赵国政权,史记《陈渉世家》:“武臣到邯郸,自立为赵王,”其部下李良又杀武臣,再立赵国后裔赵歇为赵王。
项羽称号西楚霸王后,取消了赵王封号,分割了故赵之地。但时隔不久,赵歇又卷土重来复称赵王,直至前204年被刘邦所灭,史记《高祖本纪》:“汉王令张耳与韩信东下井径击赵,斩陈余、赵王歇” 自此,邯郸在秦汉之际的社会大动乱中,可以说遭到了彻底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