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321.散文写作中的线索问题---李仪

(2012-12-07 12:23:06)
标签:

开原文艺

李仪

散文写作漫谈

文化

分类: 名家文学讲座与小说
散文写作中的线索问题

    线索是我们在散文写作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问题,今天就讲讲线索。
一、什么叫线索
散文写作,放笔纵情,举凡精神的、物质的、当前的、远古的、现实的、幻想的、东方的、西方的,都可以信手拈来,为已所用。但这些材料集中起来,都是为一个中心服务的,这就是所谓的线索。在散文写作中,就是通过线索把零散的材料串连起来,得以成文。
    这样讲可能有点儿费解,这样说吧,我们总讲散文的结构,结构是什么,结构就是场面,而在场面中总有一条有形或无形的神在,使你不能旁骛,这就是线索。线索在这里成为推进情节发展的一条主线,实际上线索就是把一屋子杂乱的东西分类整理,并把其中属于一类的东西串联起来的一根线。如果没有这根线,就是珍珠也不能成为好的项链。
这里要强调的是,散文的线索未必就是文章的中心和重点,它在文章中只是起到统摄和连缀的作用,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体现。
线索的设置比较复杂。在散文创作中,不同的体裁、题材,不同的写作风格,都可以有不同的线索。有的文章线索清楚、甚至有明显的标志,有的文章线索就比较模糊,还有的文章线索与记叙顺序、叙述方式结合而隐含文中,难以分辨。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场面的转换,情节的推进,事物发展的脉络,在文中总会有某种轨迹,则是确定无疑的。
一篇成功的散文,作者在写作时都是要把握住线索,才能在着墨时有条不紊,挥洒自如。同样,要想读透一篇散文,也应紧扣住线索,这样才能在赏析时不断深入,入宝山而不空手。
    二、线索和结构、立意的关系
现在散文写作上的说法有点乱,我结合自己的理解对这三者整体给一个说法,就是“构思”,我想这样大家才能更容易理解。
构思的过程大家多少都有点体会,个人的情况不同,这个体会可能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有人是被事物触动,引起感慨,然后为文;有人是想写一些东西,冥思苦想,最后终于找到一个适合的题材,再挖空心思去琢磨;而那些考大学的考生们,则是命题作文,也少不了挖空心思的过程。
不管怎么说,有了写作的想法就必然会考虑怎么写才好,这就牵涉到立意、线索和结构。那么线索刚才说了,这里为了说明三者关系再简单说一下立意。
什么叫立意呢?“立”就是确立;“意”则指你要写什么,也就是怎么立题,或称中心思想。“立意”,就是提炼和确立你要写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意是文章的灵魂,它决定文章的品质高低、价值大小。同时,写作过程中的选材组材、谋篇布局、以及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也必须根据主题立意的需要来确定。所以没有立意,文章可能就是“无帅之兵”“乌合之众”,其内在品质也就无法形成。
关于立意的深入探讨,我们以后再说。
那么结构是什么呢?结构就是谋篇布局,这是文章的场面,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么展开行文,而且大场面里面还有小场面,场面怎么转换,都要在这里考虑到。
“文章意为先”,有了立意,在选材上就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写出好的文章。——这就是三者之间的关系。
再进一步说: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三者是紧密联系的。
由于在散文中线索起着连缀材料的作用,这多少也说明了散文写作的特点,就是人们说的“散”的问题。我多次说过,不认可散文“形散神不散”一说,那是因为任何文体都应该是严谨的。但是散文又确实有个材料分散的问题,所以需要有个线索串联。这里,我们把散文的取材叫“形”,把作者的感悟叫“神”,那么,散文的文体特点就是“形散神聚”,我觉得这样说倒还可以说明问题。请注意:是取材的散,而不是形式的散。——呵呵,你们可不要说我强词夺理哟,我确实这样认为。
现在重复谈到“形散”散文问题,是要让大家明白: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人间万象、宇宙万物、各色人等、宏观微观无不涉及,而这些材料一旦出现在文章中,就立即刻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悟,代表着作者的人生经验、观点和感受。所以,同样的材料,不同的作者看到的内涵是不同的。
三、线索的类型
应该说,生活是复杂的,多样的,那么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也是复杂的,多样的。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叉,或一主一副,或平行发展。线索在文中的体现,多半是在标题、开头、结尾或过渡等比较重要的关节地方,而文章的气势、整体脉络和倾向,则是把握线索的关键。
分析线索的类型有很多方法,有人按在文章中出现的形式来分,比如纵贯式、横贯式、交叉式等;有人按文章涉及的内容和表述方式来分,都可以。为了让那个大家好理解,下面我们尽量以简单的形式做一下分析:
    1、情节线
    常见于以叙事为主的文章,按照故事情节的推进来结构全文。这样,文章的线索往往就与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结合起来。比如曹玉凤发在中散坛子里的《玉石旧事》在线索设置上就是典型的情节线。
2、人物线
常见于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人物的思想、品质及其主要特征,都可以成为文章的线索。比如柏青发在西部作家坛子的《塑造或凋零》,这篇散文比较复杂,是从作者“我”和健美运动员关系来展开的,运用了闪回手法,时而现在时,时而过去时,通过回顾逐步展示了这位运动员的品格,但我仍然说线索是命运,材料围绕着运动员的命运来展开。
 3、情感线
     常见于记人、叙事的文章中,通过某种情感的发展过程或特征显示,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主线。比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作者分几个场面记叙了与刘和珍的交往、反动派的杀戮和刘和珍的表现,贯串全文的是一种悲愤的感情。当作者缅怀烈士时是无限的悲痛,“我说不出话”;当作者述及反动派的杀戮时则是满腔的愤怒,“我还有要说的话”。正是这两种情感的交织构成了全文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再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们当然可以将“背影”作为全文的线索,但贯串在车站送别的过程中那种浓烈的父子之情,也不能不说是隐含在文中的一条主线。在这些作品中,每一个场面的景物描写,都是以复杂的心态为依托的。
4、主题线                
在叙事性文章中,作品的中心思想有时也可以成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当然,任何文章都要围绕主题选材、组材,似乎都可以找到一条主题线,其实并不尽然。线索具有两种职能,即连结全文和贯串全文。在叙事散文中,有的“事尽言止”,意蕴含蓄,意在言外;有的则是“卒章显志”,结尾才点出主旨,这样的情况就很难说存在一条主题线。只有作者刻意用表达主旨的语句去连缀和贯串全文时,才有一条主题线。比如《为了忘却的记念》,开头提出全文的主旨:记念是为了忘却,而忘却则是为了摆脱悲哀,用更好的行动来记念。这段文字覆盖全文,贯串始终,成为作者在文中搜寻细小的回忆、寄托深沉的哀思的主导思想和内在力量。结尾处,作者悲愤之情达到顶点,再一次表达这种难以忘却而又不如忘却的主题,并声言人们和历史永远不会忘却的坚定信念。应该说,本文的主题线是明确而突出的。
5、实物线
与主题或主要情节有关、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也可以成为文章的主线。还说曹玉凤的《玉石旧事》,玉石显然就是线索,而隐含在其中的另一条线索就是鉴玉与鉴人,先做人后鉴玉,这样主题升华了。其实玉凤的这篇文章一点也不复杂,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总共三个场面。冰心的《小桔灯》精心选择材料,刻画了乡公所楼上、很小很黑的板屋和黑暗潮湿的山路几个场面,反映小姑娘照料妈妈、接待客人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乐观、热情、纯洁而又带有几分稚气的美好品质。尽管那盏“小橘灯”是在高潮时出现,但前有伏、后有应,全文紧紧围绕这盏“小橘灯”来展开,“小橘灯”就成为本文的一条主线。
6、独特词语线
作者刻意设计的某种关键性的独特词语也可以成为文章的主线。比如茅盾有一篇《风景谈》,在抗日战争时期西北高原广阔的大自然的背景下,作者描绘了六幅人物画,每一幅画面之间穿插了简短的议论文字,把“人的活动”当作“风景”来赞美,用“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样的语句贯串全文,并随着画面的推进深化了这一主题。如果将上述语句当作全文的主题线来认识,自然并无不可;但作者刻意强调的独特词语“风景”,对于读者来说,更有吸引力。每一次穿插,都用“风景”二字紧紧扣住,反复吟味,既连缀全文,又贯串全文,以此作为全文的主线,应该说是最好不过的。
另外,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也很普遍。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而行文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以上只是简单说说,其实在实际写作中还要复杂得多,大家可以多看、多写、多想,从中体悟。但是需要提醒大家,千万不要被这些玄而又玄的理论问题吓住了,其实大家写文章,不论篇幅长短,都会遇到这些问题,有的掌握得还很好,只不过还没认识到罢了。
散文的立意是散文写作的一个重要步骤,而且是首要步骤,是构思过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今天我们就讲一讲散文的立意。

    一、什么是散文的立意

上次在讲散文的线索时我曾简单讲过散文的立意,我对什么是散文的立意,曾这样表述——

什么叫立意呢?“立”就是确立;“意”则指你要写什么,也就是怎么立题,或称中心思想。“立意”,就是提炼和确立你要写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意是文章的灵魂,它决定文章的品质高低、价值大小。同时,写作过程中的选材组材、谋篇布局、以及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也必须根据主题立意的需要来确定。所以没有立意,文章可能就是“无帅之兵”“乌合之众”,其内在品质也就无法形成。

其实呢,散文的立意就是作者在写作中对情感与事物的定义,是情感与事物两者的完美结合。

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立意也可以这样说,就是作者通过文本的全部内容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思想和写作意图。

二、散文写作为什么要重视立意

第一,这是散文这种文体的特点所要求的。这里我们要记住,散文的取材是散,但要求“形散神聚”。散文不像小说,无需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取胜;也不像诗歌那样特别讲究语言的凝练简洁;更不像一些论文那样以严谨的逻辑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散文说到其根本是什么呢?我觉得散文就是表达作者的感悟,包括情感上的、认识上的,这是散文的共同特征,或者说散文是一种融入了个人生活体验的书写方式。这样说来,散文就应该有一种魂魄在内,在其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散文写作的立意就显得格外重要。

再进一步说,立意为先,有了好的立意,还对题材的处理和表现奠定了基调。立意就好比是幽烛的灯光,贯玉散珠的红线——线索就是基于立意才产生作用的;有了好的立意,貌似松散的材料可以组成有机的整体,看似平常的事物也可以挖掘出深刻的主题。

第二,我们写文章无非是为了达意,因此进行散文写作首先就要先立意。立意是我们行文的出发点,也是行文的终极目的。立意有无价值,深刻、新颖程度如何,往往是衡量文本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尺。所以,古往今来,人们都把立意视为文本成功与否的一个决定性因素,非常重视文本的立意。

还要看到,散文文体的个性化色彩强烈,往往依作者的情性流走,而人性善恶皆备,美丑俱存,容易使文本失之低俗。所以散文立意的精彩与否,决定文本境界的尊卑和品位的高低。

在中散网,我看了一些散文,总觉得写得有灵气有味道的并不多,称得上佳作的更是少见。另外有些哼哼丫丫的东西,虽然文笔很不错,但感情总是觉得浅薄,相反倒不如一些语言平实的作品。特别是有些作品,不知是怀旧呢还是思亲呢抑或是吊古呢?看完了总感觉一头雾水。为什么有这种感觉,说到底,就是因为这些作品要么立意平淡,没有新意,要么没有画龙点睛之笔,文章主题不突出或没有得到升华,缺乏应有的内涵。

第三,刚才说到,写作就是要达意,是说散文的目的都在于写情写意。而情意的表现形态又千差万别,或隐或显,或强或弱;或者就是一种情趣,一种感觉,一种意绪,这是很难用明确的观点、见解、主张、思想之类的概念来确切说明的。正因为这样,散文尤其要讲究立意,散文的立意也就更难把握。可以说,散文是立意的艺术。

作为散文作者,功夫首先就表现在立意上。散文的题材广泛,没有意在其中,就会真像人家说的那样:形散,成为一盘散沙。没有立意,散文就不能充分发挥小题材、小文本的文体优势,让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审美享受。有人说:论形式精美,散文不如诗;论主题的凝重价值,散文不如戏剧、小说;论表意的直接明白,散文不如史传与论文。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是,散文的文体优势也在于这种自由与灵活,在于赋予这自由灵活的文本以超乎寻常的审美价值,这就显出散文立意的重要作用。有了好的立意,就使散文文本在读者心中获得一种强烈的审美效应,甚至超越时空局限,产生一种永恒的艺术魅力,古往今来那些优秀的散文就是这样。

三、散文立意的追求

毫无疑问,重视立意,就是要求散文作者对于自己的描述对象,既要有真切的感受和精到的见解,又要有一种可以与上述思想认识因素互为表里的审美情致。这就涉及到对立意的追求。

首先应当是新颖——

我们说新颖,并不是要故作高深或追求一种玄妙莫测的东西,恰恰相反,它应该出自平凡,从平凡中显出非凡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要力求出新,怎么出新,举一些例子:

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的立意,就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标题紧扣立意,在今天仍有一定意义。

比如“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这是贾平凹《丑石》的立意,很新鲜,仔细一想,就是这个道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概括出来了。

再比如“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这是刘义庆《世说新语》中“雪夜访戴”一段的立意,也说出了一定的道理,很有韵味。

这些立意,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沉淀为一种哲理。

再看我们身边的例子,比如玉凤的《玉石旧事》,鉴石的过程就是鉴人,这个立意也很新鲜。胡琳珍的《盐官观潮》,“许久期待,为的就是这瞬间精彩。一生打拼,换的就是这良久回味?”这个立意给人以深思,话到意远,很有嚼头。 

我说过这样的话,就是写散文不要贪多,写一篇就应该要超过自己以往写的。什么意思呢?就是立意要新,要有新意,尽量做到不同凡响。所以,写文章不要嚼别人吃过的馍,不能千篇一律,那就没意思了,写了也不好发表,何苦来呢。当然初学者练笔,那是另一回事。

其次是要独特——

新颖与独特相连,单独提出来说,是强调我们在写作前要学会思考,尽量做到对事物要有独特的发现、独特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须知愈是个性的,便愈是新颖的,它的魅力也必定会经久不衰。古今那些散文珍品,其立意大都比较新颖,其源就在于有独特的感受。就是那些写事物之美的散文,其立意——就是对美的独到发现和理解,也往往是超出了常人的,让我们领略到了宇宙间一种不同凡响的美。

的确是这样,文章立意容易,但精于立意难。散文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在内容方面要求新,而且在立意方面更要求新颖和独特,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他人所不能的精神产品。

这里我讲一下我自己,我写东西笨,如果要写一些景物,如果有条件,非要到现场体会一下不可。比如写壶口瀑布,我事先想到已经有许多好的散文摆在那了,包括一些大的手笔,怎么办?没别的辙,只有去体会一下,写出独特的我,写出我的独特认识。我写过《夜枕黄河》,又想写雪落黄河,其实不同地方的黄河我都见过,还多次在结冰的黄河上走过,可是时间不一样了,地域景物有变化了,怎么办?还是要去,不去心里不踏实。呵呵,不管是谁,表面看妙笔生花,后面不知道有多少辛苦呀!

第三,怎么才能学会新颖和独特——

立意的新颖和独特与阅历、生活经验、学识有关,我们应当尽量多吸收知识,多参与生活,多看一些好的文章,多做一些深入的思考。

要知道,散文的存在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的。要获得它,必须依靠我们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感受和理解。因此,作为写作者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凭着鲜明的感受,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深沉的思索,与时代同人民共呼吸同命运,才能感受到我们生活中洋溢着丰满的思想内含。这种内含,就是使我们心灵受到触动的东西,使我们眼睛豁然开朗的东西,使思想突然升华的东西,使感情更为纯洁的东西,它就是文章的立意。这种东西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灵感,在写作中,我们要学会和善于捕捉这种心灵的颤动、思想的火花。
   
第四是散文的立意也要呈现多样性——

散文表达随意,这样就容易使文本流于平庸。作者可能是想写就写,有感即发。写出来一吐为快,轻松惬意。而读者则是有求而来,或求消遣愉悦,或求有所教益。如此种种,则有赖于散文文本立意的多样性,而立意的多样性会使文本境界呈现出多样性。

我喜欢胡琳珍《盐官观潮》最后那一段话,刚才我举例了。为什么?就因为它留有空白,让大家去想。怎么想?当然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这就是立意多样化的例子。

第五,立意需要造境来烘托——

我以前说过,散文和诗歌是亲戚,为什么这么说,就是两者都讲究营造意境,都是以浓烈的情感感动人,以美妙的意象、意境感染人为美学追求的。所以,散文和诗歌一样,也应追求一种“境界”。因此散文写作就是要追求一种“造境”的艺术。

呵呵,这都是相关的,立意的艺术,造境的艺术,这样讲就是为了突出散文的这种特点。

散文的境界也和诗词的境界一样,具有相同的内涵构成和美学价值。散文和诗歌都是作用于读者情感的。情感不真不足以感动人,情感不强烈则不能震撼人,情感没有普遍性意义就无法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美的衡量,永远都着意于对作品的思想情感与立意价值的评价。所以,散文的情感投入、立意价值就显得格外重要,而散文的思想情况一旦确立,也需要造境来烘托。所以,有人说散文是立意的艺术是很有道理的。

那么在写作中,怎么营造意境呢?散文如同细绢,文笔细腻,情丝绵密。如同写意画,需要穿插其中的或深沉或细微的情感来支撑整体的基调。这样在写作方法上,对于文章所需的议论,有的就多穿插于表面的行文中,比如鲁迅、朱自清的散文就是这样;而有些作家文风素雅,不善直抒胸臆,多隐于写意状物中,比如沈从文、汪曾祺的散文。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写作风格,对于题材的表现,应该是在富有深刻理解或感情基础上给予精准的描写或感情充沛的刻画,以此来打动读者。但是要注意,尽量不要出现大段苍白的描写或议论,要将抽象的感受与具体的描写如同串珠与丝线那样紧密有序的结合。        

总之,在写作中,情感的真实动人最重要,另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文笔与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做到行文流畅,内涵丰富。希望大家努力。

    就讲到这里,下次讲构思过程。

前两次我们讲了了线索和立意的问题,应该还有个布局问题(结构),布局问题我想在讲构思时一并就说了,今天我们就从两个方面讲一下构思。
 一、先解释一下构思这个概念
 有人是把构思区别于线索、立意、结构单独来说的,我想这样容易造成混
乱。我认为,散文写作前的构思是个总的概念,包括立意(我要表达什么),线索(通过什么来表达),结构(表达的途径),这才是一个写作前的总体考虑。
构思不独散文创作需要,任何文体(实际上包括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需要这一环节,这是工作开展之前的必要阶段。与此相近,还有“创意”一说。
对构思这个词儿,东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为“神思”,将此置于神秘的地位,实际上它确实有许多解释不清的地方。
现在有的书将构思解释为:“艺术构思是创作欲望的升华,它对艺术发现进行梳理、综合、加工,形成观念中的艺术意象。在艺术构思中,主体因素源源不断地渗入客体因素……是创作中最紧张、最艰苦、最关键的阶段。”这种说法当然也不全面,没有概括构思的本质、中心和要素。但大致说了构思的表现和在创作中的地位。
有的书还认为,构思的特点是独创性的精神活动。现在看来这样解释也不行,因为现在已经有集体构思的现象。
我对文学创作中的构思理解是——
构思是写作者有了创作欲望后,在生活的基础上,把对实际生活的感受与认识统一起来,酝酿、创造成为艺术形象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形象思维活动,从而形成一定的创作意图。构思包括作品题材的选取和提炼,主题思想的酝酿和确定,人物性格、人物活动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考虑和设计,故事情节发展与整体结构布局的安排和设置,以及研究和探索最适当的表现形式等等。
进一步解释:作者首先要有既定的艺术心理定势和创作目的,并以此为指导开始构思。这个构思过程首先是来自生活的暗示,进而初步形成主题意向(立意),然后运用与此有关的生活素材进行艺术思维(线索+布局考虑),从而在头脑中孕育成一个全新的艺术胎儿,即完整的艺术意象。
构思实际上就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构思中常见的和重要的心理现象有: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感情,意识与无意识等。
二、散文写作中构思的步骤
构思是写作者对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和提炼过程。写作者要在构思中为散文的思想内容寻找尽量完美的艺术形式,使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和谐统一。因此,构思要解决立意、选材、确定体裁、创造意境、基本手法、布局等等问题。立意和线索我们专门讲过,这里着重讲讲其他相关问题。
    1、确定体裁
在接受了生活的暗示之后,你有了写作的欲望,并且有了初步的立意,即有了一个想要表达什么的想法,这时就需要确定体裁了。     
散文的体裁灵活多样,那么就要考虑要写成什么样式,是叙事是抒情,是游记还是随笔,等等,选择性很大。这里要考虑自己的特长,要考虑材料的适宜性,但是有一个原则,就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这叫因材赋形,量体裁衣。
比如你到内蒙古大草原转了一趟,心有所感,想要写篇文字,选择性很大,可以写成游记散文,也可以写成抒情散文,还可以将其中的点滴印象写成随笔。
再比如你到陕北游玩,看了秦直道,这道没什么可形容的,但能引起你的遐想,你就可以写成《秦直道遐想》之类的或抒情或历史文化散文。如果你是旧地重游,有了某些感受,或者吃到某种土特产而忆起往事,则可以偏重于回忆,写成回忆式的散文。这样的情况很多,总之,是要根据立意和所掌握的材料来确定表现形式,也就是具体的体裁。
2、浓缩生活
生活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但他不是文学。那么,我们在确定了体裁之后,就要根据自己的立意,从生活中找出事物间的联系,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从而得出一个明确的意象,概括出一个富有诗情画意和哲理性并且能够承载主题的“浓缩物”。刘白羽是我喜欢的散文家,他说:“生活五花八门,色彩斑斓,可是你要是从中理不出一个清晰的线索,得不出明确的概念,就无法概括,无法结构,也就不能具体形象地把生活中真正深刻的东西表现出来。”
在从生活中概括出了“浓缩物”之后,还须加以展开,或以此为中心向外扩展,或向内延伸,让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形象、画面或意境都被“检索”出来。这一过程,是思路提炼和展开的过程,事实上就是通过各种联想形式的作用,把“浓缩物”加以溶化、丰富和充实的过程。
这两个步骤,实际上是进一步形成和提炼主题的工作,并为材料的处理和布局奠定基础。
    3、对材料的取舍
刚才讲到了线索,这时根据主题要求和所掌握材料的特点,要进一步强化对线索的认识。就是说要将有价值的材料以某种特定的形式串连起来。这里有三个工作要做:一是需要对材料进行剪裁和遴选;二是明确行文的线索;三是找出串连材料的合适方式。这就是说,哪些材料入文,哪些材料不入文,材料的前后搭配,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都要在这时候解决。这也就是布局的过程。
特别要强调的是,不论采用何种方式构思,在其过程中作者的思维都必须围绕一条线索进行。只有有了明确的线索,构思才能顺利展开。线索的作用就是连缀材料,结构文章,使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关于线索之于材料的作用,袁枚在《续诗品》中说:“串贯无绳,散钱委地,开千枝花,一本所系。”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惟吾所施。”秦牧在《散文创作谈》中说:“用一根思想的红线穿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会遍地乱滚,这才能为整齐的珠串。”
举个例子——杨朔是前17年的散文大家,他写《荔枝蜜》就是利用感情线索,把儿时记忆、从化疗养、荔枝树林、苏轼诗词、喜尝蜂蜜、参观蜂场、赞扬蜜蜂、农民劳动和夜晚梦蜂等事串连起来的。这里展现的每一个角度,都成为一个小的场面,诸多小的场面集合成文章的完整场面,达到宣泄主题的目的。
再举个例子——曹玉凤写《玉石旧事》,就是利用了玉石这个事物线索,按照学艺、买玉、买假后挨训的事物发展顺序展开书写的。这三个顺序形成三个场面,说明了鉴石与鉴人的道理。
关于线索的类型,我前次已经讲过,只是“文无定法”,散文的线索很多,不可能一一例举。
4、巧于布局
刚才讲到的内容实际上已经涉及了布局,这里再专门说一下。
有人点评诗,说这首诗具有建筑美,这里实际上讲的是形式美。散文也是这样,讲究结构布局。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布局有方便的地方,但要布局得好,却因篇幅短小而有其难处。这犹如一座大山上有小堆的乱石,常常无损大山的壮观。但是一个小园中有一堆乱石,就很容易破坏园林之美。因此,散文的布局结构十分重要。
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中写道,“苏州园林建筑的设计者和匠师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这给我们启示,可以借鉴园林建筑布局来考虑散文的布局。对于散文写作来说,也要这样讲究材料的布局,讲究材料的配合、映衬和层次感。所不同的是,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但散文布局有时则需讲究对称,或对比。所以叶圣陶又说:“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度都注意图画美。”
散文布局的具体方法很多,前面讲的线索问题也与布局有关。这里着重提一下的是:不少散文的布局都要巧设“文眼”,开头往往似谈家常,结尾则加以深化,画龙点睛, “卒章显其志”,并且首尾呼应,通体一贯,有机结合。初学散文写作,不妨学习这种布局的方法。
五、创造意境
在构思时,最好考虑到意境的创造。散文的意境是情和景的交融,是意和境的统一,是作者浸透了时代精神的主观感情、意志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意是灵魂,境是血肉。意高则境深,意低则境浅。
或者说,意境是散文或诗呈现出的总体暗示,给读者造成的一种整体的审美感觉。
散文的这种意境应该是诗的意境,即所谓“诗情画意”。它是可以捉摸的,可以感受的,是物质的,形象的,但它又是动人心弦的,震颤魂魄的,是精神的,性灵的。有人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说这篇散文着力于一种“淡淡的情趣”,顺着沿路走来、伫立凝想的线索,通过行文的展开,使小路、荷塘、花姿、月色、树影、雾气、灯光……色彩斑烂,可见可感,而叶香、蛙鸣、蝉声,又可味可闻,再加上心情的抒写,巧妙的譬喻,创造出一种淡雅、闲静、情景交融的意境。这种优美的意境,正是散文写作者要努力追求、刻意创造的。
  总之,散文构思的方法可以向前人借鉴,但更需自己创新。我希望这里的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多想、多写、多练,使之日臻成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