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溶洞与埙城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19-05/06/content_180859_1067746.htm
|
|
|||
|
|||
20年前,蓟州发现了大溶洞,位于罗庄子镇洪水庄村北面的灵气山;今天它已经是蓟州的三A级景区,每天吸引着大批游人深入洞中欣赏著名的中上元古界深处的自然奇观。前不久,京津冀三地作家在蓟州溶洞谈起了一个文学命题:埙城。
埙城,是天津市蓟州区著名作家、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尹学芸《天堂向左》《李海叔叔》《菜根谣》《东山印》等一系列中篇小说中人物生活的地方,而埙城下面的罕村则是作者故乡的别名。尹学芸说:“罕村的人走入城市,走入的地方就叫埙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我有一部小说《一个叫素月的女人》被拍成电视剧,拿到飞天提名奖,里面的背景音乐就是埙,当时是我第一次听这种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那种声音直抵心灵,我觉得光听那个声音就特别感动。所以我想将来要是写城市背景,就用这个埙作为城市的坐标。”她还说:“埙城是方方正正的一座城池,只东、南、西面有城门。北部有大山做天然屏障,当然这说的是古代。我从1988年至今,一直工作和生活在这里,做各种各样的事,见各种各样的人,拂晓时分几乎走遍了它所有的街巷。独乐寺、白塔寺、关帝庙、鲁班庙、文庙、钟鼓楼,在城中心集结了一组古代建筑群。”这里的埙城就是蓟州城。 把蓟州城写成埙城,除了有尹学芸自身的独特的精神感受外,实际上还有山川地理上的支撑。蓟州城北的府君山又叫翁同山、崆峒山,山不高,但有穿云洞、太白洞、战备洞等众多山洞,劲风吹过,呜呜作声,极像古老的乐器埙。无独有偶,1999年,当时蓟县洪水庄一位村民在灵气山(俗称气鼓山)熏獾时,无意间发现了蓟州溶洞。经过开发建设,已经成为天津市唯一的洞穴景观。这里属于燕山余脉,中上元古界地层,距今十八亿年。洞内常年恒温摄氏18度,石钟乳、壁流石、石笋、石幔、石柱、石花等,流光溢彩,千奇百怪,让人们欣赏到亿万年岁月凝结的自然奇观。人们置身其间,宛入仙境,更像置身于一只巨大的埙中,侧耳倾听来自宇宙洪荒的天籁之声。 埙,是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祖先发明它就是因为一块带孔的石头,用这种石头砸向野兽,由于气流的作用产生了呜呜的哨音,于是就用带孔的石头做成了乐器,后来改用陶土,埙就诞生了。如果把埙放大,就像蓟州的灵气山;也可以说,蓟州溶洞,就是一只天然的埙。谷雨时节,京津冀作家诗人在这里探讨文学问题,与正在江苏徐州讲课的尹学芸通了电话,虽然未能见面,但京津冀作家之间心心相通的感情自然流露。无论是在蓟州的溶洞,还是尹学芸小说中的埙城,大家的感受就像古老的埙奏出的声音,自然美妙。 这正是:灵气山下草木香,谷雨时节呈祥光。一洞深邃穿岁月,三地渊远结兰芳。石头花开连今古,钟乳垂成接洪荒。宇宙时空此中见,月照埙城惠四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