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有灵活思维,就别谈传统文化,尤其别谈论中医

(2015-05-31 11:45:38)
标签:

文化

杂谈

健康

分类: 中医普及
没有灵活思维,就别谈传统文化,尤其别谈论中医

有规律就有特例

正是因为阴阳界限分明,消长有常,所以,我们可以找出很多规律来。但是,由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凡事都没有绝对,规律也不是绝对的。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找到某个规律,然后按照这个规律一条道走到黑。中医是立体的,有很多规律,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特例。就像我们社会上,有规矩,但是同时也有特权存在,而且有时候特权是有必要的。你看救护车,它就可以闯红灯。

刚才我们讲,桃花是往上升的,其实所有的花都是往上升、往外散的,但是也有例外。旋复花,它就会往下走。再比如,各种种子,莱菔子、紫苏子、枸杞子,都会向下走,但也有例外,像蔓荆子、苍耳子就是往上走,所以治鼻炎、头痛之类在人体上部的疾病,经常会用到。这也是一个特例。

特例就需要我们特殊把握。你不能说苍耳子是往上走的,就否认“诸子皆降”这一规律。规律依然在那里,且规律之外还有规律,苍耳子、蔓荆子,质地特别轻,扔到水里都不会沉。而把枸杞子、莱菔子扔到水里,它们就沉下去了。一般来说,比较轻的东西就会往上走,比较重的东西会往下走,这又涉及形象思维,也是另外的规律。它是某条规律的特例,却又符合其他规律。

治病也是这样,有通治的方法,也有特殊的思路,所以要灵活的对待。

常规医学与特殊思维

我们在读医书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个问题。

有的医书中,讲的是通治方法,也就是治病的常规思路,如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唐容川的《医学一见能》、龚廷贤的《万病回春》等,作为医学的入门书或普通医生的案头备查之书,肯定要讲基本的理论和方法。

有的医书,偏重突出作者的创见和心得,所以对常规的医学内容要讲得简略些,比如陈士铎的《辨证奇闻》,我们举其中一节:

人有大肠闭结不通,饮食无碍,并无火症之见,亦无后重之机,有至一月不便者,人以为肾中之无津也,谁知是气虚而不能推送乎。夫大肠无津,固不能润,而气弱亦不能行。阳气一衰,则阳不能通阴,而阴与阳相隔,水谷入于肠,各消各化,不相统会,故留中而不下也。治法,不可滋阴以降之,亟当助阳以升之也。方用升阳降浊汤:人参五钱黄芪五钱 白术五钱 当归五钱 柴胡三分 荆芥五分 麦冬五钱 肉桂一钱 附子一分  水煎服。一剂大通。此方纯是补阳分之药,止麦冬、当归少益其阴,则阳气胜阴,始有偏旺之势,又得附子、肉桂直入于至阴之中,引柴胡、荆芥升提其阳气也。阳气一升,阴气立降,安能阻塞之哉。

 

“人有(某症状),人以为(常规医学的认识或误治的认识),谁知是(作者自己对此病的诊断和见解),方用(处方并给出方义)。”这是《辨证奇闻》的每一节的固定格式。我们重点要看作者对此病的诊断和见解以及处方、方义,但也不能因此否定常规医学的观点。

还有的医书,是为补偏救弊而作的,比如《王孟英医案》。针对此前崇尚温补的弊端,故多列用寒凉药的医案,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王孟英喜用寒凉;此后,人们尝到了叶天士、王孟英医学的甜头,又多用凉药,以致有些病误治,这时候,又有医家纠其时弊,批判乱用寒凉,并称这些医生是“叶天士的不孝徒孙”,受这些言论的影响,很多人就认为寒凉药不能用,还有人因此就认为叶天士是个混蛋。这是因为这些人不会看书,而且思维不懂得转弯。

现在有很多人,依赖规律、依赖专家,专家说什么就跟着去做,专家说是什么他就以为是什么,甚至把他们说的话无限放大。自己不过脑子,那你就成了知识的奴隶。相信我们学中医的同学都是想成为知识的主人,或者说想去主动运用和把握知识,所以在此提示大家:思维一定要灵活。===特别提示===

每天获取精彩内容,健康问题咨询,可关注@传统中医唐略 ,在私信中发送“dy”,订阅粉丝服务。

好文共享,功德无量。欢迎转发。

▶相关新浪微博: @清艾轩中医学堂

▶清艾轩荔枝台:FM7907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