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遗体宜保之
身体是父母留下来给我们的,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它。这个观点大家都很熟悉,来自《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忍毁伤,孝之始也。”我们的身体、头发、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忍心毁坏它。有这种不忍之心,就是孝道的起源。
所以古人都留长头发。到了清朝要剔头发、扎辫子的时候,很多人都很反感,“留发不留头”,宁可掉脑袋,也要留住头发,因为头发也是父母给的,也不忍毁伤。
古代有一个很重的刑罚,叫髡,就是把头发剃掉一些。受这个刑罚的人会很难受的,现在的人就不可理解。有个人姓淳于,他受了一次髡刑,后来就得了一个外号叫淳于髡,这对于他来说,是人生很痛苦的一个经历,不亚于司马迁受宫刑。
《三国演义》里曹操割发代首,我们都熟悉。曹操在
行军途中,下令践踏麦田者斩,不料自己的马惊了,踏了麦田,他说就要杀了自己。但三军不能没有主帅呀,大家苦苦求情,曹操于是割了自己的一缕头发,代替人头,传示三军。用头发来代替脑袋,在现代人看来,就会说,你骗谁呀?你就作秀吧你!但这在当时对军队的震撼是很大的,一缕头发就相当于一颗人头。可见古人对于自己的身体发肤有多么的重视。
因为古人心里有孝这个观念哪!
《论语》里,曾子生病,要死了,弟子都来看他,他就说,“启予足,启予手”,就是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脚,都还在呀,我这一辈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好不容易这个手,这个脚都保全在这里了都没有弄坏,都没有因为什么灾祸失去手足,现在要死,我也放心了,再也不会失去手足了。曾子是孔门著名的孝子,他为了父母遗留给他的身体、手足,一辈子都活得战战惊惊。
《三国演义》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大将夏候敦在一次战斗中,被人不偏不倚射中眼珠子,他一疼一急,把箭拨了出来,眼珠子也带出来了。夏候敦一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扔啊,怎么办哪?他就把它给吞到肚子里去了。古人在这么危急、痛苦的时刻,都能够想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忍毁伤”,足见这个观念对古人的影响。他这个动作,就连放暗箭的那个人都给吓坏了,正在一打愣神的功夫,夏候敦马到枪到,就把那人给捅死了。可见古人对于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是这么的重视,也可以说古人对养生非常重视。
养生不仅仅是为了你自己,而是一个孝道,父母都希望我们健健康康的。所以作为孝子,要体察父母的这种心情,要珍惜自己的身体。你要是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就是不孝,就是不珍惜父母传给你的东西。
在有的地方还有这样的风俗。如果有人先于父母而死,就会有人拿鞭子打他的棺材,说他不孝。有人说他死了,又不是他愿意死的,也是他的罪过么?是啊!你凭什么不好好养生,以至于死在父母前面?你凭什么走路不注意,以至于出现车祸,死在父母前面?你凭什么不遵纪守法,以致犯法获罪,死在父母前面?这都是不孝。不管怎样,只要你死在父母之前,就是不孝,就该打。其实,这时候人已经死了,你打他他也不知道,这是为了什么?这是打给活人看的,教大家注意呀,千万别死在父母之前。
中国人更注重寄希望于下一代。子孙就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大家都非常注重子孙,而子孙也非常重视父母、祖宗。中国文化里边的对养生非常重视。
儒家、道家都非常注意养生,对肉体和精神都重视。在北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道士,目光炯炯如电,腰板挺直、头发也很黑,精气神十足,甚至耳朵里的毛都长出好长。毛发为血之余嘛,毛发多,说明血气旺啊!儒者,比如说孔子吧,他身体也是非常好的。他们非常注重养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