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如何有效地在“清艾轩网络课堂中进行学习和交流”(by:沙滩过客)

(2012-11-20 20:50:58)
标签:

转载

讲得非常好!谢谢!我也会努力一直做下去,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中医的传承。

如何有效地在“清艾轩网络课堂中进行学习和交流”

——致新加入“清艾轩文化讲堂”的朋友们

    最近看到听课的新朋友越来越多了,遇到的问题都是相似的,所以写下这篇短文,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一、课程简介

(一)从哪里能够获取过去课程的录音

     清艾轩本草有情中医文化生活用品店”全部有售,网址是:http://bcyq.taobao.com/。大家请看首页下端“唐略讲座系列”

 

(二) 课程简介(分为1. 中医基础类;2. 中医养生类;3. 中国传统文化类

 

1. 中医基础类

 

①《中医基础·方药之道》45讲——《中医病证解》的姊妹篇,配合着听,收获会更大

         共45讲,包括绪论,以及木火土金水五类方药的讲解。

    其实是包括了方剂学、中药学以及一些中医基础理论。听唐老师讲课已经有半年多了,当时正在讲《方药之道》的金部方药,我没有一点中医基础,这是最初接触的中医讲座,所以感触特别深,记得当时什么都不懂(其实现在也不懂什么),常常在这个群和QQ群里发出最幼稚的提问,总是有资深的同学帮我解答。老师推荐读秦伯未先生的《中医入门》,对我说,你如果实在读不懂,就先听我讲课吧。现在的真实感觸是,听这个讲座是“零基礎,高起點”,沒有聽過學院派那些冗長無用的東西,也没有媒體對中醫以及傳統文化的片面炒作,雖然學習中醫太晚了,但沒浪費時間,老师常讲,中国的传统文化讲求实用,我是想说,老师的课程也是最讲求实用的。

    这个课程为什么叫《方药之道》?唐老师说:“方不离药,药不离方,方和药又不离医理,不离临床,完全要放在一起讲。现在我们要讲方药,也不会离开医理,不会离开临床,而只不过是说以方剂和药物为核心,演绎中医的基础理论和治病的方法。因此,我们讲一遍方药,也等于又从方药的角度,演绎了一遍中医的基础理论,一以贯之,这就上升到了道的高度。所以,我们称之为“方药之道”,而不把它仅仅局限在一个学科上面。”

    个人认为现在老师正在讲的《中医病证解》,其实是《方药之道》的姊妹篇,配合着听,收获会更大。

 

②《中医基础·五脏十三讲》共13讲——(生动而基础,是基础中的基础,是没有中医基础的同学的课程首选)

    贴一段老师讲“肝”时,讲解肝胆是如何表里的文字,供大家体会。现代人的生活是最伤肝的,13讲中肝占了两讲还是三讲我忘了。下面的文字来自五脏十三讲的第二讲“肝2”

 

    “肝者,將軍之官謶]出焉”將軍不僅僅是平亂的,而且還有謶],人的一些謶]也與肝有關係。更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我們身體要排毒。排毒是肝的疏泄功能在那裡起作用,對吧?這一疏泄,就是相對於肝將身體產生的垃圾,產生的敵人,把它排掉。這就是肝的疏泄作用,就相當於將軍之官。然後是“謶]出焉” ,人的謶]跟肝有關係,还需要胆的配合。“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我們有謶],還需要有決斷。如果光有謶],而沒有決斷,那麼肝就一直在轉動,膽不給力,不幫忙,沒有決斷。人就會一直在那裡猶豫,一直在那裡謶],這是最傷肝的一件事情,所以肝要配合上一個膽。將軍在那裡謶],邊上還要有一個拍板的,如果沒有這個拍板的,這個將軍會一直在這裡想:怎麼打仗?這個仗該怎麼打?那個仗該怎麼打?他就在那裡猶豫了,猶豫就傷肝。所以說“侄粵Q”,有個成語叫“侄粵Q”,“侄粵Q”是最傷肝的。我們身邊也會有很多“侄粵Q”的人,“侄粵Q”的這種情況多了,他就肝鬱。肝鬱就氣滯。所以那種沒心沒肺的人,那種沒有肝鬱的人,他特別容易做出一個決斷。很多人,你說他沒心沒肺,其實他非常不簡單,因為他決斷性很強,這麼一想,馬上做出一個判斷,馬上做出一個決斷,馬上去做,他少了很多思慮。這對他的肝是挺好的。

 

③《中医病证解》(这个正在讲,已经讲了2讲,课程时间约为一年)——《方药之道》的姊妹篇

    我就不说什么了。

    建议参照《方药之道》学习;不能按时听课的同学可以按月购买《中医病证解》课程录音和讲义,还是这个网址:http://bcyq.taobao.com/

 

2.中医养生类

《中医养生总纲:孙真人卫生歌》共三讲

课程简介:

    原文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思想,如四季饮食原则、卫生三戒、强调养性等。这些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3.中国传统文化类

《论语精义》共12讲

课程简介:

 

① 学习中医为什么一定要学习传统文化?

    每种文化的医学都是建立在这种文化的基础上的,也就是都是建立在这种文化对自然的认识的基础上的,西方人认识自然与中国人的方式角度不一样,所以中西医是不一样的。所以学中医就要好好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现在没有时间大量阅读,就更要学论语。

 

②     《论语》是儒学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这三家的思想混杂在一起,儒家思想是经世致用的学问,了解儒学的人不多了,根本就不知道它为什么博大精深,多半是人云亦云罢了。我们没有精力读四书五经。四书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就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我们只能抓住儒学的精髓。宋朝的朱熹把四书定义为入门书,他说:“《语》《孟》《中庸》《大学》是熟饭,看其它经,是打禾为饭”四书的精髓是论语,在论语中孔子很生动地讲儒学的东西。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孔子生活的那个“春秋末期”年代,是非常不好混的,中国有句话,宁可给人一文钱,也不给人指一条路。看成功人士的书,有时是误导,即使不是误导,成功也是靠自己。而孔子不是这种心态,而是本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一种心态在给弟子们指路,都是很实在的道理。颜渊将西游于宋,问于孔子曰:“何以为身?”子曰:“恭敬忠信而已矣。恭则远于患,敬则人爱之,忠则和于众,信则人任之。勤斯四者,可以政国,岂特一身者哉?”(《孔子家语•贤君》)多么像父亲对儿子的叮嘱,非常现实。

 唐略老师怎样讲《论语》?

    唐老师只讲本意(不伪装,不为创新而创新),比如一些不随主流思想的观点,不要为创新而创新,去标新立异,去曲解。可以在形式上去创新,表现形式可以花样翻新,但内容不能变啊。这个课追求实用。

    一个故事:在鲁哀公11年,齐国打算攻打鲁国,鲁国就派孔子的学生冉有去打仗,大获全胜……大哉!孔子!

    孔子的智慧可以用于打仗,他的智慧无所不包,有一句诗:“千山共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论语适合每一个时代。

 

二、课程价格

    以《中医基础·方药之道》为例,课程录音完整版-共45讲,72元,平均一讲不到2元,每一讲都非常精彩,已经成为我和许多同学上下班路上的必修课,因为精彩!否则,慢慢长路,堵车搅得我心烦意乱,怎么能静下心来?

    对比一下菜店白菜萝卜的价格,唐老师的公益精神令我感动……

大家登陆这个网站看看http://www.idanggui.com/entry/lession_info.jsp?lesId=169

《四圣心源》二期预报名,75学时,9800元。(对于我们大多数工薪阶层的人,是否都能轻松负担?)

    我对其他老师讲课收费没有任何异议,劳动就应该有回报,只是对比一下唐老师的免费讲座,希望大家和我一样珍惜,其实也是希望唐老师的劳动能有一定回报。

    老师的博客上说:“致力于中医研究和全民健康事业,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致力于推广中医及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医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方式!推广中医,不遗余力”——知行合一,令我感动!

1.《中医基础·方药之道》45讲:72元;

2.《中医基础·五脏十三讲》13讲:39元;

3.《中医病证解》课程一个月会员资格(录音和主要文字):200元;

4.《中医养生总纲:孙真人卫生歌》3讲 :10元;

5.《论语精义》12讲:32元。

 

三、到哪里去交流

1.加入唐略老师的“中医健康生活”QQ群:6404995(6群)和234456225(7群);

2.关注相关的博客:

①中医与美德,让生活更美好——唐略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renrenzhiyi

②劝病馆@清艾轩

http://yangshenyangxin.blog.sohu.com/

③     清艾轩中医学堂

http://blog.sina.com.cn/zhongyixuetang

3.关注相关微博

①清艾轩中医学堂

http://weibo.com/zhongyixuetang

②传统中医-唐略

http://weibo.com/12834296

 

四、遇到具体问题去问谁

1.在QQ群中互相帮助

2. 清艾轩中医学堂的微博上留言

http://weibo.com/zhongyixuetang

比如,清艾轩的课程以及保健产品都是需要网购的,没有开通网购的同学怎样购买?等,这些问题请直接与学堂联系。

    唐老师说:“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一切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都是难以听闻的……”

生为中国人,在这里一起与老师学习传统文化,是福气和缘分,愿我们珍惜!

                                                                        by:沙滩过客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