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清艾轩中医学堂燕山采药记

(2012-04-10 19:56:13)
标签:

转载

分类: 中医普及
写于去年秋季,今转发到自己个人博客中。与大家一起重温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中药的认识方法。
    似乎最近我们每次郊游,最后都变成了认药、采药活动。
    今天,我与学堂几位同仁一直北上,过了小汤山,顺路看了看那曾在非典时如雷贯耳的“小汤山医院”,然后西北行,来到昌平县城,登上城西北角的山。
[转载]清艾轩中医学堂燕山采药记

    这里是燕山的余脉,山上以柏树为主。北方的山上多柏树,南方的山上多松树。我们经常“松柏”并称,其实,这两种树是一阴一阳的。从造字上就能看出来:“松”是木字旁一个“公”,公的自然属阳;“柏”字右边则是一个“白”,白属金,对应秋季,故属阴。绝大多数树都喜欢向阳生长,唯独柏树,喜欢向阴。古人在书里说:柏树西面、北面的枝叶要比南面、东面茂盛一些。我们观察了大量的柏树,果然基本如此!而且,我们还发现,山的西面、北面山坡,柏树长势要比东面、南面好得多。
    正是因为柏树有“向阴”的特性,所以入药也能向阴。
    血属阴,故柏叶入血分;柏属木,又入血分,而肝藏血,故又入肝经;柏,右边是一个“白”,属金,故入肺与大肠,能肃降。综上,柏叶主治阴不敛阳、肺与大肠肃降失司的血症,也就不言而喻了。此外,柏叶芳香,芳香即能化湿,故柏叶还能发血中之湿热。
    柏树入药的不止柏叶,还有柏子仁。现在正治秋季,正是柏子成熟,树上沉甸甸的都是。可我却没想到要去采。一位同仁摘了一些柏子,剥开,剥出了米粒大小的仁,嫩黄色,说:“这就是药房里的柏子仁啊!”药房里的柏子仁我们都见过,但在这里见到,我却特别兴奋。南方老家也有柏树,秋天也结柏子,我早就采过,但当时发现里面基本上都是空的,没有仁,可能在潜意识中,我觉得这里的柏子也差不多,所以不去采它。但北方的柏树跟南方的不一样,得天地之气足,自然有仁。天有阴阳四时的差异,地有东西南北的区分,人总是难免把在一时一地形成的思维定势带进潜意识!所以这时候需要有朋友,大家互相启发,互补不足。
[转载]清艾轩中医学堂燕山采药记

    众所周知,柏子仁是个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的药。那么,它为什么能有这个功效呢?这又要联系到它的自然属性了。仁,是植物的核心所在,蕴藏生机,故仁多入心,柏子仁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柏子仁也有柏树向阴、肃肺的性质。心肺居于上焦,心居于两侧肺叶之间,心不安宁,跟肺大有干系;且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欲安心,先安肺。凡油性之物皆能润大便,且柏子仁秉西方肃降之气,入大肠经,能增强大肠降浊之力,大肠降浊,肺气也能得以下降。肺气降则不扰于心,这也有助于心的安宁。所以,柏子仁既养心阴,又降肺气以安心,安心即是安神。故有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的作用,而且这些作用的一体的。
    和许多北方的山野一样,这座山上有很多酸枣树,现在酸枣也红了,我们经常随手摘几个小酸枣放在嘴里嚼。其实,酸枣并不好吃,但咬开那坚硬的枣核,就会看到另一个同样养心安神的药:酸枣仁。
[转载]清艾轩中医学堂燕山采药记

    酸枣仁为什么养心安神呢?我们先要看看酸枣和其他枣的区别。我们平时吃枣,往往选皮薄、肉厚、核小的那种,酸枣正好与此相反,它皮厚、肉少、核大。这是为什么呢?是大自然赐予他们的能量有多有少么?不是的,造物主是公平的。只不过,普通的大枣把自然赐予它的能量放在果肉上,而酸枣则把这能量紧紧藏在果核里。放在果肉上,所以果肉肥美,味甘养脾;藏在果核里,所以果肉薄少,而果核发达,其仁养心。我们经常说,火生土,心火生脾土,殊不知,在一粒枣上,也能体现这种火土相生!普通的大枣,火已生成土,化作甘美的果肉;而酸枣则把这火封藏在果核里,以供人们养心之用。酸枣能把天地赐予的能量大量地收藏在果核里,说明它有很强的收敛性,加上味酸能收,故能敛汗,对心气虚导致的汗出尤为有效;且酸入肝,故酸枣仁又入肝经。综上,酸枣仁有何作用,也就不言自明了。
    但在中医学院的教科书中,中国传统学问学问的这种思维方式已经被完全抛弃了。比如,说到酸枣仁,往往直接说它“入心、脾、肝、胆经。养肝宁心,安神敛汗。”至于为什么入心、脾、肝、胆经,为什么能养肝宁心、安神敛汗,教科书则没有讲,好像这些作用是硬生生套在酸枣仁头上的。
    再比如,讲到柏子仁和侧柏叶,教科书甚至没有把它们放在一起讲,而是一个放在“养心安神药类”,一个放在“止血药类”,硬生生地分开,单独列举其药性与作用。离开柏树的自然属性去谈柏子仁和侧柏叶的用法,必然肤浅。况且,养心安神类的药有很多种,为什么不选别的偏偏选柏子仁呢?止血类药更多,为什么偏偏选中侧柏叶?仅仅是凭经验么?古人讲“格物致知”,必须深入地观察、思考和认识某个东西,你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属于你自己。不对药材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用药谈何丝丝入扣?用药不丝丝入扣,谈何对病人的生命负责?!
    正是因为抛弃了传统的格物致知的认识方式,历来学中医的学生背药性才如此痛苦;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中医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真不知其所以然吗?稀里糊涂地不知其所以然,能当医生吗?只是我们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教科书体系抛弃了传统学问的思维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无法说出其所以然而已。
    说不出所以然,所以很多人都说中医靠的是“经验”,继而忘了中医博大而严谨的理论体系,在这个前提下,再说中医治不好这个病,中医对那个病疗效较差,就显得很无知了。
[转载]清艾轩中医学堂燕山采药记

    秋天的山上,草木丰茂,看似很凌乱,其实不然。天地之间,万物各从其性:其颜色,其形态,其枯荣,皆有原因,皆有规律,只是我们不知这些原因和规律而已。当然,所有的规律都有它的适用范围,无法放之四海而皆准,且都有例外。这又是中国传统学问认识事物的一个特征。比如,前面说柏树属阴,多生于西北方,松树属阳,多生于东南方,但南方也有柏树,而北方的长白山上,松树甚至比南方的还大,这就要么属于例外,要么是另有原因和规律了。所有的规律都不那么简单,规律之中又有规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再比如,前面说的柏树枝叶西侧最为繁茂,那么是不是有那么少数几棵生性调皮的柏树偏偏枝叶繁茂于东南呢?也是有的。这就是自然,我们可以看出它的轮廓,但那轮廓却有是模糊的;我们可以发现它的规律,但它却绝不屈从于任何准绳。这就是自然,是充满野性的活泼泼的自然,是令人可敬可畏的自然。
    当然,我们此行,并非专门针对柏树和酸枣仁,而是信马由缰,随缘说法而已。途中我们还看见了青蒿、千里光、地黄等植物药,山上还有很多矿物药,仔细说起来,点点滴滴,其实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但限于时间,就不全部形成文字啦。学问是多维的,文字只是传承学问的一个维度,且文不尽意,既博大又精微的中医,文字哪里写得尽啊!

唐略,辛卯年深秋,写于清艾轩中医学堂。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