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小时候我爷爷讲给我听的,爷爷给我讲过很多故事,我并非全都记得,唯独这一个,记得非常清楚。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小孩叫阿弥,他从小没有父母,在一个财主家里做童仆。财主家里仆人很多,大家都欺负阿弥,阿弥总是默默忍受着。比如,有人打坏了东西,财主怪罪下来,他们就会说,是阿弥打坏的,于是,阿弥就得受到责罚,但阿弥从不申辩。久而久之,财主也起了疑心。有一次,财主自己将一个花瓶打碎了,故意把仆人们都叫过来,问:“谁打坏了我的花瓶?”大家都说:“不是我。”阿弥默不作声。有人就说:“是不是阿弥打坏的呢呢?”财主问阿弥:“是你吗?”阿弥点点头。从此,财主知道阿弥是个好孩子,默默受了很多冤枉。
有一天,财主家里来了一个烂脚花子,浑身衣服破破烂烂,皮肉发臭流脓,他在财主家里要吃要喝,财主都小心的伺候着。等他吃饱了喝足了,又要财主把他驮过门前那条河去,财主这下就有点发愁了,于是叫来仆人,问:“你们谁帮我驮他过河啊?”仆人们都不愿意,很快就有人说:“阿弥可能愿意驮。”财主问阿弥:“你愿意驮吗?”阿弥点点头,于是阿弥驮着烂脚花子过河。
其实,这烂脚花子是佛,是来度化众生的。他本想度这位财主成佛,可惜财主在修行上还差那么一丁点儿,紧要关头退缩了。阿弥驮着佛过河,还没有到对岸呢,就见金光一闪,两尊佛出现在云端。烂脚花子现了原形,是一尊佛;阿弥也成了一尊佛,因为他驮过佛,所以叫“阿弥陀佛”。
忍辱的道理
后来我跟一位学佛的朋友讲起这个故事,他笑得直不起腰,说,这都哪个哪儿啊,太离谱了,太荒谬了,阿弥陀佛难道就是这么来的么?而且这个“陀”也不同于那个“驮”啊。
我说,这是故事,是民间故事,不能以历史的眼光批判地去看,而要用哲学的眼光同情地去看。
所谓“故事”,就是很久以前的事,讲故事,开头都喜欢说“很久很久以前”,到底多久以前?不明确。这样说,就是要拉开故事和我们的距离,而且让我们不要用历史的眼光去考证,只管品味这个故事就行了。
有位历史学家说得好:历史不是虚无的,但它是飘渺的。历史尚且可以飘渺,何况故事?所以,故事不必求真,只要合情合理就行。阿弥的故事,讲的其实是佛家六度(即六种修行方式)中的“忍辱”,忍辱就能消宿业,最终成佛。
事实与故事
人们无意于讲一个事实。为什么呢?
其一,现实总是扑朔迷离的,事实太难接近了,你就说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获得的也只是一些表面的信息,其深层次的东西仍是人言人殊;而且,大家站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事实见闻和理解也会不一样。故事则摆脱了扑朔迷离的现实,因此,只有写错了的新闻、历史,就没有讲错了的故事。阿弥的故事只是故事,所以不要用事实的标准去衡量它。
其二,事实往往是乏味的,如同我们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单调、琐碎而冗长,不但别人没有兴致听,恐怕连我们自己都没有兴致讲。而故事则干净利落,既有核心内容,又能提起人的兴致。阿弥的生活也有其多样性,但阿弥的故事则专讲他能忍辱这一点,其余都省略了。
其三,事实是无始无终的。“小孩没娘,说来话长。”这是在讲事实,可能得追溯到很久以前,还不算完。何况,只要生活在延续,事实就在延续,一个事实还有数不清后续之事,你可以一直追问:“后来怎么样了呢?”故事则有头有尾,阿弥为什么从小没了父母,我们无法追问,阿弥成佛了,故事也就结束了,也不会有人追问后来如何。
其四,事实讲出来不一定有什么意义。我们每天要读到大量的新闻报道,这里一个船翻了死了多少人,那里某明星跟男友手牵手出去逛街,只是告诉你有这么个事而已,我们不要去追求其背后有多大意义,多大内涵。故事则不同,它必是有所承载的,或承载着一个道理,或承载者某种意义,或承载者一种情怀。阿弥的故事虽然短小不经,却承载的是佛家修行的至理。其实,民间的故事都是如此。这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在这些故事中被潜移默化。
道理与故事
有人也许会问,既然是道理,为何不直接说出来,而偏偏要借助于这些故事呢?把道理直接说出来,往往是空头道理,古人是不喜欢讲空头道理的。
首先是因为它乏味。空头道理你爱听么?不但你不爱听,别人也不爱讲。故事则有趣味性,其间有人、有事,这些人和事很可能就是我们生活中人和事的影子,我们可以对号入座,这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把枯燥的道理负载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一起,别人当然易于接受。说起忍辱消宿业,学佛的人听得耳朵都起了茧,但因为有了阿弥这个可怜的小孩,大家的兴致又上来了。
第二,空头的道理不一定让人信服,甚至会让人排斥。很多人都会觉得:凭什么你说的就是对的?但你一旦讲起故事,排斥的人应该会很少,因为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至于故事中的道理,会潜移默化的输送给人的,或多或少。那些生怕吃亏的人,听了阿弥的故事,或许心里会有所动。
第三,有时候,道理讲得太对了,太到位了,就会触动了别人的利益,或触动别人的嫉妒之心,就会遭到反驳,甚至给自己惹麻烦。怎么办呢?讲故事吧。把自己要表达的道理隐藏在故事里,或借助故事中人的嘴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你可以不认同忍辱这种修行方式,我也没说忍辱就可以成佛,但阿弥忍辱,的确成佛了,我只说这么多,其余的大家见仁见智去吧。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了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更高级的形式,便是中国传统的小说。刚刚接触古籍知识的朋友往往不明白,在古籍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中,小说为什么被分到“子部”,按说,子部应该是诸子百家,各种不同的观点,尤其是一些哲学著作啊。殊不知,小说也是表达各种观点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而已,其中有的是哲学,我们看传统小说中的“三言二拍”,“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这分明是哲学书的题目啊!“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是什么让人拍案惊奇?既是故事,又是其间的道理。
要读懂故事背后的东西,上升到悟到的层次,才算读懂了一个故事,由此法门,也能通过中国的民间故事、传统小说领悟中国文化的真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