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是一个过程,致病也是一个过程。如今经常能见到这样的广告,告诉你治疗某种疾病有了突破,还说什么“一次见效”、“几次包治”等,让你相信并把钱留下。这里面有一个认识误区,误区就在于“病”与“症”没有区分开。我们常说“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因为,病与症是有区别的,对症下药,未必能够除病。正因如此,治病的过程往往也是致病的过程。
为什么如此说呢?我可以举出许许多多的例子说明治病的过程就是致病的过程,比如失眠是症不是病,治疗时使用安眠药抑制神经活力,结果安眠药越吃越多,失眠越来越厉害,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致病过程;再比如头痛用麻醉药止痛;高血压服用降压药;胃胀气就刺激胃神经增强胃动力帮助消化;血糖高就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等,这些方法非常有效,很快能消除症状,似乎把病治好了,实际上只是消除了病症,根本没有把病治好,甚至隐藏了病情。一个人头痛,吃了止痛药后疼痛缓解了,止痛并不表示治病,也没有阻止疾病的继续发展、加重。
可能有人会说,照你这样讲,以后有病还治不治了。我说,当然要治,缓解病痛是治病的前提,比如血压高肯定要服用降压药,缓解高血压造成的不适和潜在的危险,但是服用了降压药丝毫没有阻止高血压的继续发展,要阻止高血压的发展、根除高血压靠药物是不行的,因为,导致高血压的病因是饮食,从根本上解决还要靠饮食,靠药物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药物只能缓解病痛,减慢病情的发展。也有人把疾病形容为人的机体受损,受损就需要修补。但人是不能用药物进行修补的,修补需要营养物质,而营养物质的来源是食物,药物只能控制疾病。从另一个角度讲,药物不是细胞所需要的元素,细胞所需要的是营养物质,药物往往给细胞恢复健康添乱,控制病症靠药物,恢复健康绝不能靠药物,这个所有的科学家都懂得的道理。
“是药三分毒”这是大家多知道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身体里并不需要这些药物。但是缓解病痛我们没有其他好的办法,只能利用药物的作用消除病痛或控制症状的进一步恶化。从这一点来讲,长期吃药就是一个致病的过程,因为,你吃药的目的是控制症状,并没有治病,长期的药物副作用又是一个致病的过程,会导致病情不断发展或旧病未除又添新病的现象。有的疾病通过吃药“好了”,过些日子又犯了,如此反反复复,这也是治症没有治病的结果,每次吃药后,疾病似乎好了,因为病症消除了,但疾病还在,只是被药物作用掩盖了,下一次疾病复发,实际上是上一次疾病根本就没有治好。而且人们还会发现,每次犯病时的症状越来越严重,因为每次服用的药物对疾病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虽然缓解了症状,某种情况下疾病得到了药物的帮助,向更为严重的程度发展,如在哮喘的治疗中,激素可缓解其症状,但对病情没有丝毫的缓解而是逐步加重。
这种现象在中老年人身体较为突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机能在退化,病也在生长,随着病情的深入、加重,影响到人体的器官逐步扩大,使多个系统功能出现异常,少数人出现器质性病变,在这一过程中,人体的免疫系统被迫作出反应,引发一系列的症状,人们就会针对这些症状吃药治病。经过长期的积累,由量变到质变,这一过程也是一个致病的过程,疾病越来越强大,最终进入到可怕的后晚期。
有时人们总埋怨医生无能,检查了半天找不到病因,只能对症下药,当医生找到病因时,疾病已发展到无能为力的地步,如癌症就是如此。其实,不要埋怨医生,在这样一个大的误区下,医生同样也是受害者。许多专家治好了许多病人的病,自己却死于这种病。本月20日中国新闻网消息,三十五岁以上男性医生高血压患病率是健康人群的两倍。此专项调查中发现:近一半男性医生患有高血压,其中心内科男医师平均十年冠心病危险已达百分之四,女医师则为百分之二,四十岁以上无论男女,相对发病风险都远高于同龄普通人群。与普通人群相比,他们是专家,其实,他们是治症专家,不是治病专家,有的人可能从来没有治好过病。因此,他们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在正常不过了。
有人会说,你说了半天到底得了病怎么办?我说治病别致病,症状用药,治病靠养,双管齐下才可恢复健康。“养”是保养、保健之意,保养靠营养,不能靠药物;保健靠运动,也不能靠药物。如果有人说“保养、保健能治病,还要医生、医院干什么?”这是天大的误区和误解。
------------------------------------------------------------------------
本博为中国营养联盟营养师原创文章新浪博客展示平台,让更多的人学习营养健康知识,传播饮食文化。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营养联盟营养俱乐部高级营养师:匡长祥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