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妇女”升华成“女神”,过的还是“三八”

标签:
三八节女神 |
分类: 社会人文 |
商品社会,一切都必须成为消费的噱头,尤其是形形色色的“节”,都被人民群众形象的过成了“XX劫”。三八妇妇女节也不会例外。当然绝对不能再用“劳动妇女”节来忽悠,劳动妇女的潜台词无疑就是让她们去买洗衣粉或拖把,而当妇女们兴高采烈的把自己抬高成了理想化的“女神”的时候,商家更是兴高采烈的通过各种方式鼓噪宣传出了一个看似真实的“女神节”。女神节的潜台词呢,不言而喻,那就是买买买,打造出一个让女人们买买买的节日气氛,然后理所当然的用各种真真假假的折扣,把女神们的人民币从包包里忽悠出来,皆大欢喜。
尽管很多男人对三八妇女节成了女神节很不以为然,甚至觉得俗不可耐,但女人愿意、商家乐意,这个世道,还会有几个女人认同自己是劳动妇女呢?老土了,女神就OK。商家说的,那就是消费主义语境,因为将女神和他们所推销的产品绑定,大有买的人才是女神的意思在。因为“劳动妇女”这词儿听着总没有“女神”那么顺耳,即便确实都是劳动妇女,也还是想被人当女神看待;深层次原因嘛,就是全社会资本化,别说劳动不值钱了,就连妇女也变成了贬义,现如今流行的是小姐太太金枝欲孽。而且众所周知,当今的女权运动,基本上想要争取的并非“妇女解放”,而是通过嘴炮,争取家庭内财产再分配额度多一些些的田园女权,一直以来都被诟病“要权利不要义务”,这句话的内在逻辑其实本身就隐含着威胁男权秩序的方式,只是很多人不自知,反而急着争取女性不劳动的权力……。尤其在如今拿个手机就可以买买买的年代,谁还在乎那个曾经看似神圣的妇女权利,飒爽英姿五尺枪的年代,已经被女神们买买买所取代,实用主义主义更靠谱不是。
过去的三八劳动妇女节,赋予的是妇女自我解放的内涵,如今似乎早已经成了女人们自身更反感的贬义词,女神这个用词替换“妇女”的槽点简直不要太多,至少是脱离了三八节的本来意义;“有意忽略女性的社会功能”、“剥离了女性的劳动价值”等等,实际上反映的是既有的深入人心的隐性歧视与自我歧视。这一用词本身是不自觉的,但正因为是不自觉、无意识的,才凸显一些两性不平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女神也好,女生也罢,只是一个性别概念,重要的是必须符合商品社会的价值观。据说还有顺应女人心态把妇女节叫成“富女节”的,更是直言不讳了。
资本的力量是无穷的,理所当然也可以把妇女节变成购物节,把妇女统统变成女神,消费主义盛行的年代,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且皆大欢喜。只是日历上仍然顽固的写着“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让女神们相当不爽。
前一篇:“晚十点不作业”,纠结的是家长
后一篇:“学霸踹母”伤害的不仅仅是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