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帝国良民
帝国良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692
  • 关注人气:66,3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烂尾路”也保密?真正烂尾的将是政府之公信

(2016-07-27 16:57:31)
分类: 时评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去年8月,中国之声报道了河南周口郸淮公路投资8亿、开工六年仍烂尾,上亿银行贷款疑被私人套取的新闻。周口市副市长1年前曾表态称:对所涉及的问题严肃查处,经侦已经介入。那么调查1年后,有没有结果呢?结果应该是有的,副市长回应中国之声报道称,将对报道中涉及的问题严肃查处,经侦已经介入调查。但是副市长转述当地政法委的话称:此事要保密,不接受采访。(央广网7月25日)

  媒体一调查,领导就表态要“严肃查处”,到底有多“严肃”呢?大家也看到了,一个涉及公共建设的典型烂尾工程、一个可能涉及腐败黑幕的民生工程,竟然“要保密,不接受采访”。保什么密?为什么害怕采访?难道说国家的钱被糟蹋、银行的贷款被私人套取以及殃民的烂尾公路背后真的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秘密?

  照讲这则新闻也已经是旧闻了,去年8月媒体就报道了河南周口郸淮公路投资8亿、开工六年仍烂尾,上亿银行贷款疑被私人套取的新闻。但事件过去已经近一年,原来参与建设的农民工仍在四处讨薪,经侦部门的调查结果至今未对外公布。更令公众匪夷所思的是时至今日,这个一年前领导表态要严肃查处的烂尾公共工程,却变得更加云蒸雾罩,尽管媒体已经通过调查不断揭露出一些可能涉及腐败或至少是当地政府不作为的内幕,但似乎并没有触动当地官场动真格去“严肃”一下。那么人们自然而然的会产生联想,难道真的在这项所谓的民生工程的背后,有着一个官商勾结权力寻租的腐败利益链?会不会又会出现“一个项目建起来,一批干部倒下去”?

  问题是这项投资巨大的公路工程至今都还没有建起来,就可能面临有干部倒下去的结局,否则为什么会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能够拖这么长时间没有结局,甚至还被当地官场要求“此事要保密,不接受采访”,替谁保密?保什么密?

  我们不妨通过相关媒体的调查先来透视一下这项公共工程从招标建设以来若干已经曝光的问题:据郸城县公路局透露,经过“千挑万选”的投资方,居然是一个不靠谱的投资公司。该县公路局局长徐晖直言投资方不懂管理,漏洞不少:企业管理层五年间换了四任、施工时间长、资金链断裂等等。据郸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黄玲介绍,起初投资方从政府拿到这个项目,就打有自己的“小算盘”,如把预估中的二级公路变为一级,从30多公里弄成52公里,以方便收费。改规划是重大调整,哪里是“小算盘”,分明是大手笔,如果没有一双“翻云覆雨手”,仅凭一家民营企业能做得到吗?当地银行贷了6亿元给投资方,最终“成就”一条烂尾公路,作为金融机构难道就没有风险评估与过程监督?而且专款有没有专用,难道也无人监管?黄玲表示,信用社支持也是“比较被动”,有好多情况“也很无奈”。这里的“被动”与“无奈”暗指什么?

  显而易见,首先如此一个“不靠谱”的投资方是如何从周口市政府的公开招标中拿到这个项目的呢?很多公共或市政工程都堂而皇之的按照所谓严格的招标程序进行,结果往往同样从一些已经败露的腐败事件上看,漏洞百出。而随意更改已经通过预算的项目规划,提高造价再更多的套取资金,再对这些用来建设的资金滥用或套取,钱是纷纷进了某些人私人的口袋,却留下了一个满目疮痍的烂尾路和参与建设的农民工四处讨薪。吊诡的是当地官场还在遮遮掩掩,欲盖弥彰。

  时至今日当地政府官员一边声称要严肃查处,一边又声称“此事要保密,不接受采访”,哄谁呢?真的是查不清楚还是不想查清楚亦或不敢查清楚呢?国家的钱、银行的钱不能因为腐败而打了水漂,全社会的眼睛都盯着政府的作为,如果当地政府做贼心虚顶着不查,上级政府也假装视而不见,那么烂尾的就不仅仅只是一条公路,而是政府的公信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