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六一圆梦红包”其实还是一个未解之梦
(2016-06-01 23:48:18)分类: 时评 |
一个省600多万儿童就因为收到了教育部门出于好心而想当然的一个“六一圆梦红包”,就能让孩子们能够每天与父母“至少有效陪伴你30分钟”,这听起来很温馨、也很能满足无数儿童的现实需求,但这同时却让人感觉并不现实、甚至对相当部分的某些群体家庭的孩子而言而言,几乎仍然还会是一个梦,尤其是在时下这样一种社会大环境里,如果一个“六一圆梦红包”就能轻而易举的解决现实的生存困惑带来的社会问题,那也就不会再有什么留守儿童、也不会再有什么房奴或下岗失业了。
说实话,每天有效陪伴孩子30分钟实在不算多,有时间陪的总会有时间,不要说30分钟,300分钟也有。问题是教育部门这种只具象征意义的“六一圆梦红包”、以及煞有介事搞的家长在公约上郑重签名承诺,恐怕最终结局一点也不会“郑重”,更谈不上承诺。道理很简单,父母有没有时间每天陪孩子至少30分钟,顶多能提醒那些本来就有时间或能挤出时间来陪孩子的家长们,更多家长即使“郑重”的签下亲子合同,也未必当真,这并非说家长没有诚信,而是基于多数人的生存现实。比如600多万儿童的家庭里,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为了孩子、更为了生存必须外出务工,这几乎是普遍的中国家庭生存现状,也是造成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社会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不要说让家长每天陪伴孩子30分钟,恐怕他们打工离家近的数天、数周、数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更多背井离乡远走外地打工的家长数月甚至一年、两年才有机会与孩子见面,如果这些留守儿童也收到“六一圆梦红包”,你说他们的家长到底要不要签下这“圆梦”承诺呢?恐怕即使签了也是扯蛋。在解决生存的需要面前,亲子之类的家庭生活也只能无可奈何的被放弃,总不能喝西北风来亲子吧?
留守儿童几成当今中国社会之痛,多少家庭、多少家长因此亏欠了自己孩子终生的这份最质朴也最温馨的情感交流,也给孩子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甚至是伤害。恰恰这些社会问题是教育部门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一纸“六一圆梦红包”和家长们的“郑重签名承诺”,其实很难“郑重”起来。
退一步说,仍然还有很多家庭父母即使与孩子住在一起,但同样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不要说就业形势严峻带来的工作压力和收入压力,日常的生活、房价、医疗、教育、将来养老的保障-------,等等等等,大多数人并非养尊处优的工作环境,而是必须每天加班加点的拼命工作,留给陪伴孩子的时间恐怕也只能或多或少的挤一挤了,怎么挤?可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痛,很多家长自然会在生存与亲子上作出艰难的权衡与调整。亲情很重要,生存的现实同样很重要,很多家长恰恰是为了给孩子创造出更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而在外挣扎。
这里说到家长签订“六一圆梦红包”的“郑重签名承诺”,估计孩子们收到的这些“郑重承诺”自己也不会太相信,有些家长即使有时间陪孩子,也不一定会被学校一纸“圆梦红包”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打牌喝酒应酬K歌------,偶尔过问一下孩子的考试分数然后、还是然后,到底要怎样“陪伴30分钟”才算有效?发“圆梦红包”的教育部门恐怕自己也不太清楚、更不能约束家长们,充其量算是一种善意的倡议的提醒而已,对全省600多万儿童而言,与其说“圆梦”,不如说造梦。
“六一”来临,教育部门也好、媒体或公益广告也罢,特定的日子都在大谈家长的“陪伴”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过去千百年来中国社会形成的重视家庭团聚亲情的亲子模式,换今天的社会大环境俨然已经成了历史回忆,家长在外地城市务工,却因为一纸户口或天价的房价却永远不能融入自己付出劳动的城市,孩子甚至不能在父母居住的地方参加高考,亲情分离已经不仅仅只是为了生存的被迫选择,某种程度上还有着现行社会分层分级体制制度的束缚,对那些背井离乡或每天都在为生存拼搏的家长而言,这份充满亲子温情的“六一圆梦红包”,不过是增加他们的对孩子的负疚和痛苦,谁不想“每天至少有效陪伴孩子30分钟”呢?
所以煞有介事的在六一节的时候搞这种没用的“心灵鸡汤”式亲子噱头,不如多花些精力去关怀那些长年得不到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认认真真的解决他们的实际需求,哪怕只是一丁点的帮助,或许也比一个拿“圆梦红包”来画饼充饥的新梦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