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中国海警船黄岩岛冲撞菲渔船或传递强硬信号

(2015-02-06 01:42:56)
标签:

军事

黄岩岛

菲律宾

南海

渔船

分类: 国际关系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2月5日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问:据报道,菲律宾外交部4日发表声明称,日前1艘中国海警船在黄岩岛海域冲撞3艘菲律宾渔船,造成菲渔船受损。菲方已向中方提出抗议。中方对此有何回应。发言人回应称,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公务船在黄岩岛海域进行值守并依法维护该海域正常秩序。经向有关部门了解,1月29日,多艘菲律宾渔船在黄岩岛附近浅水区非法逗留,且不服从中方管理,中国海警船派出的小艇对菲律宾渔船依法进行驱离,与其中一艘渔船发生轻微擦碰。中方敦促菲方加强对本国渔民的管束和教育,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人民网2月5日)

  昨日由外媒报导的这则新闻,紧接着就被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证实了,过去司空见惯的都是中国的渔船被外国人撞击或渔民被抓捕,这回终于看到中国海警船冲撞菲律宾渔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进与强势外交的进步;菲律宾是个落后变态的小国,过去一些年来却仰仗美国人的支持、狗仗人势,充当南海搅局对抗中国的急先锋,明知不是对手,却不断咄咄逼人的口出狂言,挑衅中国在南海的存在。而一直以来让国人郁闷的却是我国在南海贯彻韬光养晦的政策,试图以绥靖政策息事宁人或拖延摊牌时间,虽然成功的让东南亚多数国家保持在中国与美国之间摇摆,但恰恰由于美国以回归东亚政策为依归在背后操纵和挑拨离间,致使在菲律宾越南甚至日本在内,挑头在各种场合不断将南海问题以航行权或什么联合国海洋国际公约为幌子,试图否定中国在历史上形成的南海九段线,近年来显然让中国处于一种战略劣势。

  很显然,中国在南海的战略劣势首先是基于中国因国力不足而在美国幕后的压力下采取的长期韬光养晦政策,以至于就连菲律宾这种虚弱的小国都敢动辄公然挑衅中国,动辄抓扣中国渔民,过去一些年来几乎成了中国人难言之隐,如鱼梗喉;其实全世界都看得明白,中国忌惮的并非菲律宾,而是其背后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的强大美国。美国自腾出力量战略东移以来,几乎60%的军事力量开始向东亚转移,而菲律宾无疑成了美国遏制中国的桥头堡,在东海南海搅局闹事的是日本和菲律宾(当然还有越南甚至不要脸的印度),背后却是美国不断挑拨离间的影子。中国呢,一方面在拉拢东盟尽量不全面投靠美国日本,而且还寄希望于拉东南亚国家进入由中国主导的自由贸易区严打破由美国制定规则的惯例,当然不能因南海争端得罪东盟国家,甚至要小心翼翼的拉拢分化,孤立菲越,尽量为中国争取战略缓冲期。另一方面,基于美国军事力量重心向东亚倾斜,中国的军事力量实力对比确实逊于美国,更不能冒与美国直接对抗的风险,一个在南海既无航母也无战略支点的军力现状,如果因菲律宾的无耻挑衅而冒与美国发生军事冲突,显然不是中国的选项。这或许才是菲律宾看出中国心思不断在南海问题上故意惹事的根本原因。

  毫无疑问中国老百姓对菲律宾政府不断的在南海挑衅甚至羞辱中国恨得牙痒痒,一个小鼻屎菲佣国家,却躲在巨人背后挑事,显然也考验着中国政府在南海战略的自信。而今天我们看到,中国在并未出去海军的情况下,仅仅采取海警般执法的方式,驱离和冲撞在黄岩岛附近捕鱼的菲律宾渔船,这显然是在彰显主权和领土执法的情况下,试探美国反应的举动,毕竟动用渔政海警船执法,表面并不涉及军事冲突,而同时又可以以一种准武力的软方式将菲律宾“挤”出黄岩岛海域,达到渐进式恢复黄岩岛主权。应该说这样和强硬方式,美国也不至于出面干预。同时我们注意到,发生冲撞菲渔船的时间点,恰恰选在近日中美海军将领交流会晤之时。那么很显然,中国以后还会不断试探美国在南海甚至东亚介入或干预冲突的决心,而这种试探,或许就是中国在区域内彰显强硬态度的开端。

  事实上在南海冲撞外国船只并非首次,去年就已经用这种方式撞击了越南船只,只是这次直接冲撞美国的马仔菲律宾,大有做给菲律宾主子美国人看的意味,而我们知道,中国海警执法船的背后,就是中国海军的背影,通过这种间接方式警告菲律宾,或者只是南海强硬外交手段的开始;有意思的是我们看到菲律宾外长气急败坏的叫嚣并向中国索要黄岩岛主权,而同日中国外交部回应:“中方敦促菲方加强对本国渔民的管束和教育,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希望沉默的美国此刻也听到了。

  所以但愿这次是试探美国南海强势战略开端,而菲律宾的多次挑衅已经早就超越了中国人的忍耐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