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洞庭湖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到冬天这里大大小小的湿地湖泊浅滩都会成为越冬候鸟理想的自然栖息地,尤其采桑湖一带几乎成了候鸟的天堂。到采桑湖观鸟的人也如候鸟一般成群结队络绎不绝。
采桑湖当然是洞庭湖的一部分,以大堤为界又分为外堤、内堤,大堤内原本是出租给私人老板的万亩水面,前些年开始种上了大片莲藕,恰恰由于承包者商业性的开发,给当地鸟类尤其是候鸟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危害,并引起了社会高度的关注。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为确保候鸟越冬,以及顺应环保呼声,这大片的莲藕至今都没有被允许开采。这一举措当然起到了良好的环保效应,周末时,在观察候鸟之后,专门越过大堤去察看万亩莲藕塘里的鸟类踪迹,结果终于有了意外收获,竟然观察到成群结队的野鸭。
其实洞庭湖里平时也很容易观察到野鸭子,但如此成千上万的野鸭聚集,还是相当少见;尤其当野鸭受到风吹草动的惊吓时成群飞翔的场景,确实十分壮观。而当风平浪静之时,它们会相安无事并悠闲自在的游荡于莲藕之间,整个一幅野鸭湖的壮观景象。
地上野鸭成群,而越过大堤飞往湖区湿的地南归大雁也嗷嗷叫唤着从不断从头顶飞过,大雁们总是排列着整齐的队形,时不时从野鸭湖掠过,经常会惊起一片野鸭,让水面顿时呈现出热闹的景观。当然野鸭们总会对人群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总是维持着大概一两百米左右的距离,还好现在地方政府也开始相当重视自然生态保护和宣传,基本上这种理念已经在湖区农村和渔民中得到宣传贯彻。虽然相当部分的当地农民并不完全理解,但至少那种明目张胆的偷猎候鸟行为已经基本没有。上周去采桑湖的时候,租一小木船进湖区观鸟时,驾船的渔民本身也是被保护区聘用来监管湖面情况的临时工。但即使有这种环保责任的身份,渔民也毫不掩饰的报怨,说政府天天给他们农村人宣讲“人鸟和谐”,但人应该比鸟重要,渔民就是这种直视想法,甚至认为政府应该充分照顾到人的生活,甚至提出应该允许渔民全天候捕鱼或利用湖面湿地进行经济作物开发,就比如种植湖藕或水产养殖等。至于候鸟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渔民声称“不过是些野鸟”,有没有或来不来洞庭湖,并不重要。
显然政府通过宣传和法制教育来彰显生态理念是当前强制推行环保政策的必须手段,否则靠那些渔民和农民的环保意识,竭泽而渔焚林而猎的景象完全可以想象。好在现在能够越来越清晰的观察到环境保护带来的生态恢复迹象,至少能够看到这种野鸭成群、大雁结队的热闹景观。将来如果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利用开发,或许能够成为一个亮点。当然候鸟栖息的核心区域还是安静点好,这些精灵可不喜欢有人打搅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