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入户北京需考试审核纯属扯蛋
(2013-10-16 22:51:46)
标签:
理由形态年代中心城市中国人杂谈 |
分类: 时评 |
什么是城市人,什么是农村人,这个问题本身就涉及国民待遇的歧视,古今中外并没有户籍制度,人口自由迁徙也没有出现现在清华教授所担心的城市人口爆炸,中国之所以有此现象,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人口素质之差别,而在于国家对城市与农村资源分配的极端不合理,教授所言之进入北京等大城市要经过考试审核,在确保城市人口素质的观点,本身就出于一种畸形的城市人口优越感,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人口观念,而这种观念,是这牺牲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利益为代价,刻意促进城市发展的歧视性政策,本身就是不平等的,时至今日教授还在宣扬这种观念,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实事求是的说,教授说的考试审核并非现在出现的情形,而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现实描述,众所周知,那个时代,要想跳农门,或者说要融入城市,首先要具备各种条件,比如上大学、当兵提干,一般来说,必须是优秀的人才,才能获得进入城市定居的资格,进入城市,意味着享受各种高于农民的待遇,也就是获得了剥削农村利益的资格,这本身就是国民歧视的政策,时至今日教授还在念念不忘,只能证明人性的自私,如果说进入北上广需要考试审核,那反过来问,北上广户籍的人,是不是也要考试审核一下,你到底有没有居住在大城市的资格。
这种扯蛋的理念确实很荒唐,说城市人口具备城市的“高素质”,是对居住在广大农村人口的诬蔑,所谓“城市人”所应该具备的“城市居民的素质”,本身就是一个伪问题,人口自由流动,是全世界公认的人权,中国的劳动力自由流转,是伴随着从流串犯到盲流、再到农民工的转变,这本来就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清华的教授却极力否认这种进步,反过来留念计划经济时代城市人口的既得利益,难道说教授真的以为自己高人一等?
教授真正担心的是北京等中心城市人口过度集中,这并没有错,但祭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差别,则彰显出一种畸形的优越感,事实上过去数千年来,并不存在户籍制度的情况下,中国人口也没有出现过度向中心城市集中的现象,为什么如此?根本问题就是国家资源的分配。教授有一点说对了,要追求城市区域内的城乡发展的平衡协调。在这个平衡协调的过程中,在农村可以形成一个反吸引力,吸引一部分人留在农村。这一点,现在我们也远远没有做到。
如果农村的资源足以确保正常的生活条件,谁愿意背井离乡到大城市发展呢?古代很多在外地当官的人才,最终还是选择落叶归根,告老还乡,没有人依恋大城市的生活,难道说那些曾经在帝都做官的人素质不高?清华教授的观点显然并不靠谱。
国民歧视竟然成了常态,这本身就是一种畸形的社会形态,计划经济时代的观念,至今还在让某些人念念不忘,农民素质与城市素质,实在是扯蛋,城市人口绝大多数也是不久前穿上鞋子才进了城,进了城就觉得自己有多么的优越感,于是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产生歧视,生怕他们赖在城市不走,让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美其名曰城市素质,可笑至极。
什么年代了,清华教授还沉浸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民歧视观念中,实在是可悲,教授应该明白一点,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内,所有人口都是平等的,城市不是少数城市人的城市,自私也绝不是国民歧视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