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神病指标也摊派,谁更有病?

标签:
新一轮卫生部门社区只是上级领导杂谈 |
分类: 时评 |

摊派指标,这个词在中国社会并不陌生,甚至是一项耳熟能详的特有词汇,比如过去司空见惯的向农民摊派各种负担,单位里摊派捐款指标,甚至曾经严打或一到重大日子还会向基层摊派抓犯罪分子的指标,有没有都得完成,而且要从重从快。“摊派”显然是要种显形的将权力运行简单化甚至粗旷化的懒政思维,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现在这种施政逻辑,竟然被郑州用到了调查重症精神病数量这件事上,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一个地方到底有多少精神病或者重症精神病患者,本来应该是通过向社区逐级调查真实情况再造表上报汇总,才能得出到底有多少重症精神病人数、以及占人口比例有多少,这是神经病都知道的道理,郑州卫生部门却向各个社区摊派下达重症精神病调查人数指标,而且必须完成指标,否则要进行考核扣分处罚甚至督导,照此逻辑,也就是说郑州卫生部门已经事先知道郑州市民中,有千分之二的重症精神病了,各社区只需上报名单即可万事大吉;可郑州真的有那么多重症精神病吗?如果比千分之二要多,漏报怎么办?如果没有那么多,凑人头岂不害人?凑别的无所谓,凑那么多精神病报上去,难道卫生部门就达标了?
历史经验证明,凡是搞摊派指标的事,就一定会谬误百出,事实也正如此,比如郑州林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着35398人,分配下来的精神病指标是71人,最终登记在册的是12个病人,距离71人的目标有很大差距,愁死了社区;在北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排查工作开展后,直到现在,建档登记的一共45人。这与规定指标相差了119人。45人名单中,16人被登记为 在管患 者 ,2 9人被 登记为非在管 患者。两者的区别是,前者症状严重,需要定期随访,后者症状轻,建立一个档案,没有具体的去管理。结果全部上报为重症精神病患者。也有社区向记者说,一些能生活自理的轻微精神病患者,也为了凑人数上报了。
尽管可以想象上级部门搞这种调查的目的初衷一定是好的,是出于民生需要或其它社会目标,但最终却以这种荒谬的结果去实施,确实搞笑。甚至那些基层入户调查的社区医生自己都不清楚调查的目的或会给病患带来什么好处,比如对重性精神病的调查,也常常让医护人员遭遇白眼。一些人被查出患有或疑患精神疾病,但家属却认为,医护人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并抵触排查。有病患家属问有什么治疗或优惠政策时,调查人员几乎都一脸茫然,也不能乱答复。毕竟精神病家属在中国社会里希望越低调越好,也越容易保护他们,而这种大张旗鼓的调查,如果看不到现实的利益,难度当然也会增大。
可笑的是郑州方面在为此辩解时强调,他们摊派下去的2‰的重症精神病指标比上级摊派给他们的规定需要查出的精神病人数2.5‰、3‰、3.5‰、4‰的要求要少得多,看来卫生部眼里中国的重症精神病更多了,只是害苦了那些基层的入户调查医生,有卫生服务中心一名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社区一直强调以预防为主,最好都不要得病。现在按照硬性指标要求,必须达到多少,“总不能非得让我去给你造个精神病吧。”。显然这种荒唐的逻辑既不科学,更不准确,又如何能真正起到好的社会功能呢?
众所周知,重症精神病患者不仅自身社会功能丧失甚至有暴力倾向的还会威胁社会安全,而且其家属也陷入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政府确实应该通过真实的统计数据掌握和了解实际情况,并专门投入各种资源进行干预,最大限度的促进改善病患和家属的状况,最大限度的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或至少能向好发展。然而采取应用摊派指标的荒谬手段取得基层的数据,不但不不可能准确,还得不到家属及社会的理解,令基层工作人员开展工作时陷入两难,更凸显出了一些行政部门施政理念的落后与愚蠢。
9月初,郑州市卫生系统要迎接上级领导的视察,又加大了以量化指标为参照的各种考核。据说在上级卫生部门最新一轮的考核中,郑州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仍然没有完成凑够精神病人数指标的任务,按照文件的规定,这将会被扣分和督导。如此看来,搞这种荒唐摊派和考核的人也应该被算入重症精神病人数据之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