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因“不读书只配扫大街”教子歪论喷饭未免矫情
(2013-09-18 02:10:41)
标签:
生存状态我不知道老弱病残当面窘境杂谈 |
分类: 社会人文 |
爆料网友所谓“我一口早饭差点喷出来”就不必了,未必这些声称要喷饭的人内心真的会看得起扫马路的人,这个社会太现实了,“不读书只配扫大街”的教育方式,当面指着扫马路的环卫工说出来,当然很令人心寒,也显得太不尊重他人,环卫工虽然与其它所有人一样拥有一样的人格尊严,虽然理论上必须得到全社会尊重,但环卫工社会地位低是不争的社会现实,也没有哪个环卫工自己会站出来否认,工作脏累差,收入低,常遭遇白眼甚至欺负,地位能高到哪里去?
刻意或者硬要说环卫工社会地位高,其实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自欺欺人罢了。恐怕很多家长私下里教育孩子时,未必没有讲过类似的话,比如“不好好读书将来只配当XX”,这XX就包括如今社会所鄙视的工人、农民,更包括扫马路的环卫工了,那位自称为此差点喷饭的网友,似乎有点夸张,或者矫情。事实上即使是那些中小学的老师,也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或公开或含蓄的这样教育过自己的学生,或者反过来教育,比如告诉学生只有好好读书高考有成,才能如何如何,甚至有学校直接标语,学习的目标就是“高富帅、白富美”等等。这种畸形的励志教育,其实甚至不能斥责成如今的世风日下,中国传统社会观念中,自古如此,比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什么“书中自的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才能光宗耀祖、出人头地,千百年来都是这样传承中国式励志教育,充斥着歧视和不平等。
孩子不愿意读书、厌恶读书当然会让父母心急如火,如果这位母亲不是说“不读书只配扫大街”的话,而是改说“好好读书就能成为村长、县长、成为大老板、成为杨振宁”,估计那位网友一定不会喷饭了,而且一定会觉得这才是正能量教育,其实这岂不同样是社会歧视性教育?说孩子好好读书、长大就能成为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这算不算歧视?如果讲平等,如果说扫马路的与开宝马的平等,要么是哄鬼,要么是掩耳盗铃,更多的是矫情。
我不知道那位差点“喷饭”的网友如果自己的孩子长大扫马路,他会不会如此大义凛然的再说出“扫大街怎么了?不比其他职业低贱,扫大街的还有大学生呢”的高谈阔论,他这句“扫大街的还有大学生呢”的理由,本身就是一个笑话,人家大学生趋之若鹜的争环卫工甚至掏粪工的职位,有人还真以为是向往崇高的环卫工作了,有位考上某市环卫工的女大学生早就说了“姐掏的不是粪、是编制”,大学生都是冲着政府公务员或有事业编制的职位去的。那些真正有编制的环卫职工,有几个在大街上风吹日晒的扫马路?君不见满大街扫马路的都是环卫局超低薪聘请的农民临时工们,甚至都是一些老弱病残的穷苦农民,有编制的环卫工都坐在家里或办公室里。所以说那位要喷饭的网友很善良、很天真,幻想着人人平等的神话世界。
虽然那位母亲一通“不读书只配扫大街”励志教育纯属道德上的教子歪论,但无不充斥着现实的骨感,毕竟这些被忽悠成“城市美容师”的环卫工现实的待遇和窘境已经彰显了他们现实的社会地位,曾经就有国企下岗女工教育孩子说“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只配当工人被欺负、穷一辈子”,她们自己都不认同自己的社会地位,却总有人拼命忽悠,给弱势群体戴顶道德的高帽子,以彰显自己的博爱和平等,却并没有人真正去关注或关心他们的生存状态。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可悲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