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13岁“神童”上清华,拔苗助长乎?

(2013-08-23 02:07:45)
标签:

实实

新京报

土壤

上清

感觉

杂谈

分类: 社会人文
      来自山西河曲的范书恺是今年清华大学年龄最小的新生。1999年12月24日出生的他,5岁直接上小学四年级,7岁上初中,如今13岁就考入清华。许多人称范书恺为“神童”,范书恺并不认同。他说,自己是一名普通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他只是上课听讲,然后反复练习。5岁之前,父母在家辅导他的学习。“其实4岁的时候,爸爸就想让我去上小学三年级。因为我做过三四年级的测试题,得的分数都挺高的。但是校长不答应,认为4岁的孩子在楼道里容易磕着碰着太危险。”清华校长陈吉宁见到这位少年时,也“大吃一惊”,并评价其“少年老成”,能从他接受十多位记者的轮番提问时感受到这一点,他的回答条理清晰,既谦虚又有主见。(新京报8月22日)
  (原创)13岁“神童”上清华,拔苗助长乎?


  清华校长一句“少年老成”似乎能够充分评价,至于校长表示“吃惊”,我却不敢认同,因为中国并不缺少“神童”,就象盛产“大师”一样,中国同样拥有出产神童的土壤,多少年来,可谓“神童”辈出。如果说清华的校长表示吃惊,似乎有点矫情,或者是记者的夸张,“少年老成”的评价倒比较中肯。

  其实我并不否认中国式神童在学习上的特殊表现,我们从平时各种奥数成绩、神算速度等方面已经感同身受,确实非比常人。“神童”有什么意义呢?于中国社会更大的在于一种中国一向崇尚的故弄玄虚之传统文化,大师与神童的土壤环境可谓异曲同工;但众所周知,单单从近几十年来我们看到的诸多“神童”样板中,却从来没有发现他们成年之后取得任何突出的学术成就,更不用说社会贡献了,他们充其量只是满足了中国人一向猎奇的目光,并以此作样板鼓励自己的孩子,“你看人家多么聪明”,暗示“神童”都是经过后天培养、经过努力而产生的奇迹,或者说是家庭教育的“杰作”。

  说实在的,中国盛产神童的现象,看起来更象一个笑话,“神童”的悲剧首先是人为的抹杀了人的天性,让一个孩子提前丧失或结束了本应该享有的快乐童年。其实符合自然的东东才是科学的,人类的成长过程同样如此,“神童”现象,某种意义上就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一种怪胎,不仅不可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反而误导了社会关于教育的本质。

  中国有句老话叫“拔苗助长”,形象的说明了违背自然规律的后果。有人说,中国年年盛产“神童”,却从来不见“爱迪生”,反而比别人少几年快乐的童年和少年生活,过早踏入社会而已。一个13岁的孩子,被家长刻意培养得象一个三十岁的成年人,从长相到语言方式,都已经与一个13岁孩子离题万里,也难怪连见多识广的清华校长看到,都大呼吃惊,并感觉“少年老成”,这样的“神童”,其实本身对中国的教育没有示范意义,充其量增加了一个人咬狗的新闻素材,确实也吸引了社会的眼球。

  所以我觉得13岁的清华神童,并不令人骄傲,中国更缺乏的是乔布斯和比尔盖茨式的创新型人才,恰恰相反,不断涌现于国人视线里的种种“大师”或“神童”,似乎是对教育的讽刺。也因为公众对神童的追捧和神化,各种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培养神童的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培养神童的所谓“起跑线”也越来越低,从幼儿园就开始冲刺,如今就小学生的书包也开始用装备轮子的箱包代替了,可悲的中国式教育,其标本就是那些被媒体夸张出来的“神童”们,13岁上清华,又能如何?

  中国的“神童”现象,本身就扼杀孩子天性、违背自然的故事,比比皆是;早熟也往往早衰,拔苗助长的结果路人皆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还是踏踏实实的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