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图文)溧水渔歌蒲塘桥

标签:
旅游 |
分类: 文化 |
好在渔歌镇离溧水并不算远,在网上查了下路线,也就二十公里左右,在汽车总站坐开往石桥牌或晶桥的班车,到渔歌镇或蒲桥下,车很多,也很方便。正好这个周末有闲暇的时间,只是一大早起来外面风雨交加,一直等到九点半左右,才顶着毛毛细雨出门,好在雨渐渐停了,但天依然是阴沉沉的,湿闷照旧,光线也不好,似乎并不适合取景,不过我实在希望见识见识有着这样一个浪漫地名的渔歌小镇以及数百年历史的九孔连拱石桥。
班车出了溧水,一路往南,过洪蓝镇不远,就到了被称之为渔歌的小镇,才下过雨,到处湿漉漉的,问售票员蒲塘桥还有多远,被告知加一块钱票钱就能送到位,结果很搞笑,交了一元大洋后,车拐了一个弯,只开出不到三百米就到了,售票员可能听我是外地口音,然后让司机停车,面无表情的说了声“到了”。她赚了一块钱,却丢了溧水客运的形象,还以为自己很聪明。
站在公路边,已经能清楚的看到那位醒目的被称为蒲塘桥,也叫“寡妇桥”、“尚义桥”的九孔连拱石桥了。这桥的历史虽比不上著名的赵州桥,但看那气势,似乎有得一比。只是这样一座古老的连拱石桥,因为名气不大,至今仍孤寂的横跨在蒲塘河与稻田阡陌之间,桥身的石缝间长出凌乱的青草,桥墩的石面上爬满了青苔,还有那连拱的九孔,如同拱起的脊梁,顶衬着依旧坚实的桥面,彰显出典型的东方文化气息;只是四周杂草丛生,桥面也显得破败不堪,但这似乎却更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桥的一端竖着“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另一端则竖着另一块“溧水县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但看得出,这桥本身并没有什么保护的痕迹,要说有,恐怕只是从附近开通了另一座钢筋水泥公路大桥,今天的蒲塘桥,则成了供两岸居民步行或小型机动车通过的方便之桥。其实桥面看起来仍很结实,古蒲塘桥全长91.3米,净宽5.7米,用地产石料砌成。桥有8个带分水尖的桥墩,9个桥拱,中心孔最大,两侧各孔逐渐收小,桥身一眼望去十分优雅美观。可以想象过去数百年来这座桥曾经的繁忙盛况。
之前查了一下这座古桥的历史,对于当地人来讲,蒲塘桥有个美丽的传说,说是明代弘治年间,当地有个书生名叫赵琪,此桥为其母祝寿而修建的,可是在修建的过程中积劳成疾,最终病死。赵家的两位女人历经几番波折,耗尽家产,最终才将桥修好。桥的九孔用意在于“九龙戏水”.由于它是赵家两代寡妇主持造成的,所以又叫作“寡妇桥”。.当然这只是个美丽的传说而已,与事实并不相符,但它近似神话的传奇色彩是人们对于建桥者另一种方式的颂扬。事实上,赵琪于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开始,花了5年时间造成了蒲塘桥。不但为了造桥耗尽家里所有资产3000多两银子,而且主持了整个造桥工程。县志记载,“明正德十年溧水知县陈宪为表彰赵琪的义举,将蒲塘桥改名为尚义桥并同时作《尚义桥记》刻碑立于桥下。还在蒲塘镇用石头建了一座叫尚义坊的牌坊,以示对赵琪尚义之举的颂扬。”
距今500多年的历史了,果然是一座建筑巧妙、坚固美观的古桥,只是至今仍然藏在民间人未知,田园相伴显沧桑;站在桥面上,可以看到桥两侧下缘石各嵌列14只石兽首浮雕,与分水尖墩上脊顶上的石兽雕塑上下呼应,形成了一个威慑洪水恶流的群体。古代中国人认为这是用来镇邪的,九孔则是典型的方便泄洪的中国古代建筑智慧之样板。那些就地取材的石板,已经被时间消磨得斑斑剥落,但仍能感受到当年辉煌的气势和中国古人的建筑智慧。
刚刚经历一场大雨,天空仍然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似的阴沉,站在桥上,放眼四看,秀美的蒲塘河穿桥而过,两岸刚刚耕种的稻田与成片的水塘河汊交相辉映,在雨雾迷漓中,充斥着一种浓厚的江南田园气息, 各种水鸟和白鹭在田野与河汊水塘间自由飞翔,似乎并不惧怕农耕和过往人员的出没,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悠闲生态,远处的村庄在迷漓的烟雨与浅色的远山、稻田间延伸,其实这种古朴的江南农村生态,现在看来却显得既亲切又陌生了,它们与这座古老的石桥形成了一幅活着的历史画卷。
蒲塘桥美丽而寂寞,静静的睡卧在这个浪漫的渔歌小镇乡下,据说这一带农村每年的农历三月下旬都有盛大的赶庙会传统,蒲塘桥更甚,值得有机会来体验当地的民俗,据当地说,其中彩妆游街,看大戏,场景比春节还要热闹,而且这里的庙会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当然算得上中华文化的传承了,一个如此浪漫的渔歌‘加之美丽的蒲塘古桥、风土民俗,确实值得发扬光大。
还没不得及仔细欣赏古桥风韵,老天又下起了雨,几乎无处可躲,跑到最近的村庄里,还是淋了个落汤鸡,所谓天公不作美,只能想以后有时间还得来深入赏析了,尤其是围绕这座桥而生的乡土风情和人文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