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红会重查“郭美美案”真能为自己解困吗?

(2013-04-25 22:57:06)
标签:

王美

案件

不改

为自己

联合调查组

杂谈

分类: 时评
     23日,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新闻发言人王永表示,目前,社监委内部已经对重查郭美美案达成初步共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也表示愿意配合这次调查。“现在大家的主要精力还是抗震救灾,待芦山地震灾后的紧急救援救灾基本完成后,红会社监委将启动针对郭美美案的重新调查。”(4月24日《新京报》)

  照讲这次不幸第二次发生在四川雅安的大地震,应该能成为中国红十字会通过自身努力改善在公众中形象、提升公信力的一次机会,但大家也看到了,就如人们所说的,红会官微用“考察灾情”一词被批太官腔、救灾物资超20小时没下发,向台湾红会收取500万元“买路钱”谣言甚嚣尘上、“中江县红会购买药品虚开发票”造谣帖被新炒、灾区县的红会竟然在受灾最严重的乡镇摆摊募捐------,一系列甚嚣尘上的网络新闻,尽管很多被证实只是谣言,但这些只不过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公众仍然对中国红会的极度不信任,继而更多的猜疑,也就是说一但推动了公信力,如果不能让公众看到一个全新的形象,结果只能是灾难性的。红会地震救灾募捐公告跟贴十多万个“滚”字,让人看到了红会自身的大灾。

  问题摆在那里,你解释得再多也改变不了公众的心理认知,何况至今这个所谓的慈善机构,仍然给人一副高高在上的官办衙门神态,与诸多民间慈善组织从募捐到资金使用、物资发放之高效,到收支公示的透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过去一些年来丑闻不断而账目又模糊不清的红会,至今似乎还在有意无意的狡辩中,继续丧失岌岌可危的信誉。即使在今天,还有红会官员对记者声称“不能去官方化,应保留副部级地位,级别高点更好发挥作用”云云。

  显而易见,当一个慈善机构沦落为官府衙门时,其慈善功能能发挥到何种社会效果,就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一目了然,公众爱心捐款,作为表面上的官方慈善机构,却更热衷于官位级别、热衷于配什么车、坐什么办公楼,热衷于穷奢极欲的吃喝三公消费,当然也包括人们至今千夫所指的所谓郭美美事件;人们当然有理由怀疑,自己一片爱心的捐款,到底有多少捐款被落实到了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可笑的是,当这次红会面临千百万“滚”的尴尬时,并非从自身存在的管理漏洞、体制问题进行反思,而是简单的将危机公关的方式聚焦到郭美美案上,搞所谓的重查郭美美案件,这能解决真正的深层次问题吗?红会的问题真的只是郭美美吗?非也,郭美美案虽然被公众当成不信任红会的口头禅,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人们只是以此为切入点,彻底被激怒了,也彻底看清了红会在公益事业上到底会不值得公众信任。事实上真正的问题是要搞清楚红会为什么会出现类似郭美美一样的事件?而不是事件本身。现在又出来煞有介事的高调调查,岂不是打自己的嘴巴?

  为什么公众对红会要重启调查郭美美事件并不买账?甚至觉得多此一举,其实早在他们第一次调查时拼命的抵赖,就已经让公众看到了一个比郭美美案本身更不诚实的红会形象。我们应该还记得,对“郭美美事件”,2011年7月,监察部、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多家单位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已经给出过调查结果——“郭美美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及商红会(商业系统红十字会)没有任何关系”。既然已经联合调查出“没有任何关系”的结论了,这次又调查做什么呢?难道这次调查出一个“确实有关系”,或向公众认错,就能重树公信力?这种思维方式实在太幼稚,也太小看公众的爱心价值了。

  其实不用我说,很多媒体和网友们已经给出了答案,与其重查郭美美案,不如彻底摒弃衙门作风,从现行的体制上、制度上进行彻底的改革,尤其是对每一笔爱心收入和所有的支出,及时的向社会公布,对红会的运作和经费的使用,彻底透明化,也就是网友所说的“晒账”,更要虚心诚恳的俯下身来,以真诚的爱心对待自己的工作,毕竟慈善工作是一项公益事业,是委屈自己、关照困难群体的事业,那些民间组织能做到,广大志愿者们能做到,为什么红会不能做到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公众对慈善机构透明度的不满由来已久,并非一个郭美美能颠覆整个红会形象。所以重查郭美美案,充其量只是一种面对自身尴尬形象而采取的应付举措,不仅得不到公众的正面回应,也根本不可能解决自身的公信力危机;因为谁都知道,如果机制不改、体制照旧,如果继续衙门作风来搞慈善,就算这次红会认了郭美美,也不能担保以后继续出现“刘美美、王美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