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帝国良民
帝国良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692
  • 关注人气:66,3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民工想埋在春天里,研究生却盼死在编制里

(2013-01-14 18:32:21)
标签:

畸形

资格

学历

遮羞布

金饭

杂谈

分类: 时评
     据中广网北京1月14日报道,“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研究生专业是教育的王洋,在说这句话时,虽然面带笑容,但心里并不轻松。2012年10月中旬,在哈尔滨市招聘事业编制环卫工人的考试中,王洋并未成功入围,但到现在,他还是坚持对“编制”的追逐,在他看来,只要是带编制的工作,即使是做清洁工,也在所不惜。而就在去年,哈尔滨市环保系统招聘考试,457个工勤技能岗位却引来1万余人报名,其中29人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最终有7位研究生成功上岗。

  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却立志于月收入仅仅1500元的哈尔滨环卫工人的职位,而且在落选后发誓“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按照那些标榜职业不分贵贱的底层屌丝们的逻辑,或许这也算是一种励志般的豪言壮语,至少研究生在今天沦落到要去争夺扫马路、掏大粪岗位的地步,让习惯于讥笑读书无用论的人们感到了由衷的高兴,也找了了最佳的注脚。要知道,这位声称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的研究生自己就告诉记者,他父母为他上大学已经花费了13万元。有网友就谙然神伤的说道:为了一个研究生本本,人们起早贪黑地苦读书,而等拿到了研究生本本,又要起早贪黑去扫地,知识就这么被灰尘淹没了……。想起来实在是悲催人生。

  记得有一首被2个农民工在网上传唱并一举成名的歌,叫什么《春天里》吧好象,歌词反复念叨的一句就是“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埋在春天里------”,再想想那位“就算是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的研究生,真的让人怀疑到底谁才是文化人,谁才是所谓的知识分子了。如今这社会,确实是相当的矛盾,仿佛农民工更浪漫,更有文化,一群被社会歧视、被城市抛弃、被生活逼迫的弱势民工们,却面对困难和人生的无奈,显得更加乐观和从容,死都要死在春天里,那些所谓的文化人们恐怕仍然百思不得其解。

  反观为了竞争环卫工岗位而趋之若鹜的这群文化人、这群读书读得丧失方向和理想的研究生、本科生们,因为他们弄明白了体制内的巨大利益优势,这远比所谓的知识或专业更靠谱,更实际。因为他们知道,全社会对于编制如此迷恋和追逐,是因为一份编制划出了身份上的三六九等,因为编制背后带来的户口、福利、教育、社会保障的优待,也因为一份编制带来的一个人少奋斗若干年的诱惑。所以也难怪,年年百万大学生赶“国考”,甚至连环卫工这种事业编制,也成了追逐的目标,可怜那些屌丝们,现在竟然连考环卫工的资格都没有了。

  当然也怪不得这些所谓的研究生、本科生们,专业有什么用?知识有什么用?能换来户口、福利、教育、社会保障的优待?要怪就怪制定政策的人早就利用权力将自己的岗位打造成了掠夺全民财富的机器,打造成了名符其实的铁饭碗、金饭碗。就象哈尔滨那些争夺环卫工编制的大学生们所言,环卫工怎么了,有机会随时可以进入管理岗位。所以千万别以为他们蠢,相反太聪明了,一句“就算是死,也要死在编制里”,虽然让知识、让文化贬值,但却是知识分子们的肺腑之言,就象郑州那位考上掏粪工岗位的女本科生所言:姐掏的不是粪、是编制;一语道破天机。

  倒是那些对生存状态无可奈何的年轻的农民工们,农村回不去、城市不欢迎,进退维谷,更不要奢望什么社会保障了;所以他们才会象附庸风雅一般的调侃自己无可奈何的人生——“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埋在春天里------”,只是不知道埋在哪个地方的春天里,如果是他们一辈子打工奉献的城市的春天里,那恐怕又是奢望了,家乡的春天,同样可能被征收或强拆了,哪里有什么“埋在春天里”式的浪漫,也就是唱唱而已。还是那些有文化的大学生们现实得多,他们的人生目标就包括“死也要死在编制里”,中国的文化人早就已经把文化和专业当成了遮羞布。

  民工想埋在春天里,研究生却盼死在编制里,看起来确实很搞笑,但现在也就这世道,制度的设计让这个社会充满了变态和畸形的逻辑,看似矛盾,其实很现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