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谁让山西苯胺泄漏污染事故被瞒报了11天?
(2013-01-08 23:52:44)
标签:
公信力老百姓生产基地环保部典型杂谈 |
分类: 时评 |
如果说还有什么更触目惊心的内幕的话,那就是苯胺泄漏后的被刻意隐瞒;在各大媒体纷纷报导此重大污染事故后,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今天上午在邯郸市采访时独家获悉,“12·31”山西苯胺泄漏事故最早上报的并不是山西省,并且泄漏时间也不是山西长治领导所宣称的12月31日,而是更早的12月26日。邯郸市政府一位负责人透露,“5日,邯郸市得到浊漳河水污染的报告后,立即向河北省环保厅上报,河北省环保厅接到报告后,感到情况比较严重,也立即向环保部报告。接着,环保部反馈给山西省环保厅。”这位负责人介绍,“其实,事故是去年12月26日发生的,不是31日。1月5日那天也不是他们主动报的,我们事先知道的。这有多少天了!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很快采取措施,启动备用水源,把第一个水源地堵住,停止排放。”
作为下游的河北邯郸,此时此刻感到后怕也是理所当然,毕竟被严重污染的浊漳河是当地的水源之一,怎么会不心惊肉跳。而作为始作俑者的上游企业和当地政府又是一种什么态度呢?现在来看,简直是恶劣了。因为首先令人触目惊心的却是如此严重的苯胺泄漏污染河流事故,竟然被证明隐瞒了多达11天之久,如果不是被下游省份检测发现,恐怕被曝光时间都不会发生在1 月5日。其次是泄漏事故成为被社会关注的重大公共事件后,长治市领导才站出来解释,应该说是辩解,几个“没想到”似乎成了他们推脱责任的理由——“政府判断事故只是一般性安全生产事故,企业能有效处置,不会形成大事故。更没有想到一般性安全事故能延伸成环保、环境污染大事故。”,好一个“没想到”,当地河水严重污染真的会不知道或没想到?会对下游人民群众带来巨大危害的情况会想不到?如果真的是“没想到”,那只能是说他们已经为了遮掩事故不惜祸害下游群众了,或许对矿难重重的山西的官员来说,隐瞒或瞒报事故早已经习惯成自然,至于有谁会因此受害,那与自己的官帽和GDP政绩相比,算个狗屁。
再有一为可以典型的看出山西长治官员在这一重大环境事件上的不诚实态度,即使在受害的下游省份曝出了苯胺泄漏事故的时候,已经瞒不住了的情况下,1月7日,山西省长治市市长张保才对媒体表示,事故在2012年12月31日发生,但直到2013年1月5日才得以披露,主要是因为当地政府对污染事故严重性认识不足。且不说国家对化工企业关于环保的三令五申,他们还“严重认识不足”是多么的无耻,起码此时此刻他们还在撒谎,或者至少是对情况不了解,26号发生的事故,却硬要说成是31号,其实隐瞒这么多天,近8吨的苯胺泄漏,已经早就跨省污染整个河流了,他们要做的也只能是善后了,过多的狡辩只会越描越黑。
隐瞒11天,实在很久,山西的这家号称“国内生产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高效复合肥生产基地”的天脊集团,甚至在当地政府声称已经责令停产整顿的今天,记者发现仍然在正常生产,地方政府和放毒企业无耻到如此地步,难怪他们会泰然自若的让污染的河水流向下游11天,这是何等的淡定!没有一定的心理素质恐怕都难。可笑的是此次山西苯胺泄漏事故的肇事者天脊集团,却被曝出头顶“中国化工节能减排20强”、“山西省节能减排先进单位”等多项环保桂冠。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该公司撰写的一份“节能减排先进经验介绍”中专门提到,“借鉴兄弟单位环境污染事故案例,敲响环境污染防治警钟。以沱江、松花江等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为例,集团公司以最快速度进行通报,要求各单位认真组织学习,从中汲取事故教训。”,甚至他们也有所谓的应急预案,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今后谁还敢相信有大型化工项目在自己的土地上落户?不是不相信科学,而是不相信利欲熏心的企业和追求政绩、欺上瞒下的地方政府。
屡屡发生这种流域性的污染事故,其实应该上升到采取法律制裁的高度了,首先企业触犯了环保法,加之事后隐瞒不报,其责任人员应该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其次当地政府瞒报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同样也涉嫌重大违法和行政不作为,更应受到严厉的问责;除此之外,对上游政府的这种极端不负责任造成的经济损失,应该进行严厉的经济处罚,赔偿下游人民,这是理所当然的逻辑。
不知道这次事故会不会再象以前一样在装模作样的检讨中大事化小、最后烟消云散,但如果这种典型的视人民生命安全于不顾的犯罪都不进行追究,或者又是一通什么“吸取教训、认真整改、停产整顿-----”之类的陈词滥调,那这次重大事故只会是山西下一次重大事故的起点,要知道山西的这些矿难或责任事故之类的人祸以及习惯性的瞒报,都几乎让国人麻木了,不能再沦落到一出事只是到嘴上重视,却灾难连连,最后倒霉的都是老百姓。
所以谁让山西如此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被隐瞒11 天其实一目了然,那就是一贯缺乏严厉问责、缺乏法律制裁的对待事故的态度,其实也是一种是否对人民负责的态度。除此之外,如何通过事故真正找到问题所在,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同样是考验一个政府是否有公信力、是否对人民负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