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打造“男子中学”何必扯上“伪娘现象”
(2012-04-05 23:35:23)
标签:
伪娘
阳刚之气
混校
教育方式
上海市第八中学
杂谈
|
分类:
社会人文
|
据新京报4月4日报道,男生缺乏“阳刚之气”的“男生危机”、“伪娘现象”正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近日上海有关方面正在酝酿打造第一所“男子中学”。此事引发争议,有人对“用性别隔离的方式圈养弱势群体”的做法表示质疑,但也有人对改革的尝试给予肯定。
所谓“男子中学”顾名思义就是只有男生的中学,这种男女分校的教育方式其实在近代历史上并不稀奇,甚至相当的普遍,而过去这种教育方式更多的是基于东方社会传统的男女授受不亲的思维方式,而随着社会风气的开化和观念的进步,男女混校也随之成为常态,尤其似乎在新中国建国后就逐渐全面推行,至少在我们60后的记忆里,不曾听说过男女分校,据说是为了实现在教育上的男女平等。
男女混校到底关不关乎男女平等,我看本身也是个说不清的东西,混了数十年了,好象女人们仍然热衷于追求所谓的女权,总之让人很茫然。所以男女分校也未必就不合理,对于上海方面准备设立专门的“男子中学”,我的看法是未尝不可,只要有学生和家长原意,或者说有生源的话,至少可以尝试,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而事实上即使是21世纪的今天,好象台湾日本韩国还存在部分女子学校,按准备设立男子中学的上海市第八中学的调查,国外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美国等地至少有15所男子中学,其中包括英国伊顿公学、悉尼男子高中、美国圣马可男校等著名的男子中学,据说颇具特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上海建一个男子中学也未必就不合理,或许也是一种教育特色的创新。
这里我想说的是上海方面为建立所谓的男子中学所阐述的理由,竟然扯上了时下貌似被社会反感的“男生危机”、“伪娘现象”,并上升到是为了解决“男生缺乏阳刚之气”,这似乎就有点牵强附会甚至哗众取宠了;我们且不说专门的男子中学能否打造出男生的“阳刚之气”,能否改变所谓的“伪娘现象”,至少我认为男女混校绝非出现“伪娘现象”的原因,毕竟全世界绝大多数中学都实行男女混校,这几乎是教育方式的主流,但何以仅仅在中国大陆“伪娘现象”流行甚至被夸张到了“男生危机”的高度呢?为什么在其它国家或地区就没有出现普遍的“伪娘现象”呢?如果上海设立一个“男子中学”就可以改变“伪娘现象”,就可以让男生充满“阳刚之气”,这种逻辑岂不是很奇怪?
显而易见上海这种设立“男子中学”的理由的逻辑相当的不靠谱,甚至是哗众取宠;事实上之所以缺乏“阳刚之气”的“男生危机”、“伪娘现象”正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男女混校的教学模式根本就扯不到一起,我认为生产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包括影视、网络和媒体尤其是娱乐文化的畸形和扭曲,中学生作为可塑性极强的群体,也作为这个年龄段追逐偶像崇拜的正常心理,对社会上大量出现的所谓主流文化中,中性化或者缺乏阳刚之气的场景几乎铺天盖地、泛滥成灾,选秀新星、清宫戏、奶油小生充斥眼睑,男不男、女不女的打扮成为时尚,这一切,即使建立“男子中学”,由模仿而形成性情的“伪娘现象”照样会发生;其次,如今尤其是城市孩子大多数是从小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本身就缺乏过去年代里更突出的冒险精神,家长也不会允许自己的宝贝儿子因为性格阳刚而有任何闪失,所以只可能从小就开始打造一群乖乖虎、听话男,加之社会风气的熏陶,“伪娘现象”自然就有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再者,社会风气也似乎已经不再塑造一些英雄人物当成年轻人的偶像,甚至经常还被当成笑料嘲笑,英雄都快要成了狗熊。当然还有很多原因,但唯独与“男女混校”没有太多关系。
我倒是觉得上海尝试建立“男子中学”是个值得理解的事,但根本不必扯上什么可以解决社会问题的堂皇理由,你一所中学也根本解决不了所谓“男生危机”、“伪娘现象”这类社会问题,硬要这么说也只能证明逻辑思维的浅薄和混乱,以为哗众取宠就可以争取生源,就可以迎合社会,从公众的普遍反应来看,只可能适得其反,毕竟上一代人都是从男女混校走过来的,不仅没有“伪娘”,甚至连女生都“不爱红妆爱武装”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