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厅中放着2米长的特制书桌,旁边还有黑板;房间里摆着上千册图书,大多是古今中外经典;墙壁上挂满书法、国画作品;卫生间贴着数学算法卡片……
;这,是一个特殊的学堂,有人称之为“家庭私塾”。当众多家长费尽心思、不惜重金要把孩子送进好幼儿园、好小学、好中学时,武汉妈妈刘红却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她和丈夫是伴读、是老师,女儿彭心慈是唯一的学生。目前10岁的彭心慈,在校时间加起来不到一年半:2岁时上过几个月幼儿园,小学一年级上了一学期,一年级下学期至二年级上学期每天在校上半天课。三年级起,她完全“在家上学”。为何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刘红说:“学校教育属于普及教育,对于大多数孩子是合适的。但我的孩子希望有更多自由阅读时间。”,刘红曾在书店工作,后辞职当起全职太太,一心一意相夫教女。“我认为,孩子12岁前,多读国学经典更重要。我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很早,她称女儿到6岁多上学时,她已经可以自由阅读小学阶段所有语文教材,但她在学校明显感觉‘吃不饱’,我们的目标是让她将来能成为圣贤女”。(荆楚网11月10日)
我不知道眼下在家上学的这位孩子是否真的是天才类孩子,但却感觉这位被称为“个性妈妈”的教育方式有种典型的家长对自己孩子自视过高,进而产生一种类似拔苗助长的浮躁心态,说是针对孩子的特点采取个性的方式教育,其实是一种变态的思维带来的不负责任教育,毕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两个完全不同意义和目的的施教,学校教育并不意味着放弃家庭教育,反而让孩子长期脱离学校的集体学习和生活氛围,会让孩子可能因为缺乏社会正常的人际交流而产生人格障碍,甚至从教育的目的上来说,进入社会培养正常的交际能力和人格教养,比从学校获取书本知识和自然知识更重要,比孩子能多背诵一千本国学古文更重要。
众所周知,一个读小学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绝不仅仅只是课本知识,而是培养一个社会自然人进入社会前的生存经验和人际交往,何况并不影响孩子课外另外接受家庭父母格外教育的目标,只要家长有足够的时间、孩子有自身的加大学习量的愿望,应该中以尽量的兼顾,而不是走极端式的以所谓的“个性”方式,让孩子脱离正常的学校教育这个普遍的社会环境,而这种教育方式即使培养出一个通读古典、读书破万卷的“圣贤女”,恐怕也将是一个与社会脱节甚至人格异化的怪胎,何况现代信息社会,社会能力与创新能力比背诵一大堆国学经典要有用得多,所谓“圣贤女”,貌似出土文物式的古董了。
诚然,现在有家长质疑目前的学校教育,甚至对目前功利教育反思和不满。目前的应试教育更注重学习成绩,也造成了学生的平庸化,应该说整个教育体制也存在着诸多并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尤其遏制了学生培养创新能力;但谁又能否认学校教育在某种意义上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集体生活和人际交往的最佳平台呢?一个人最终都将走入社会,如何学会与人交往、如何在社会大环境中立足,如何培养健康完整的人格,最终如何适应社会,这更应该成为家长思考的问题,而不是一味以为孩子会背诵国学古典,会棋琴书画、会流利英文,就最终成成为“圣贤”人才了。
到底以何种教育方式对孩子各方面健全发展比较有利,或许是个见仁见智的复杂问题,但以家长自身的对孩子的想象让孩子脱离在家上学,甚至目标定为让她将来能成为“圣贤女”,显得很不合时宜,也很偏执,绝对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似乎也有悖于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而据报道说,在国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也纷纷出现了“在家上学”现象,并存在较大争议,也引起了社会对中国早教和教育模式的反思。反思什么?当然包括目前的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学校教育,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有义务提供更适宜、也更科学的教育模式,避免家长产生对学校教育丧失信心,甚至象武汉的“个性妈妈”一样试图用“在家上学”的方式来培养出所谓的“圣贤女”,实在是教育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