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巡视组喊“冤”不如让“三公”阳光化
(2011-09-18 21:13:30)
湖北省委第六巡视组被曝在国家级贫困县秭归县巡视期间短短20天时间挥霍公款接待达80万元之巨,要求报销巡视组的开支包括接待费用37万余元,礼品费11万余元,外出考察费13万余元,购置设备费10万余元,其他费用6万余元;人们惊呼上级巡视组浩浩荡荡跑来转一圈,就花掉了200多秭归农民的全年收入。这一事态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也让所谓的上级“巡视组”变异为“巡游组”浮上了台面。公众的强烈质疑自然也让湖北省方面不敢怠慢,在巡视组成员大声喊“冤枉”的同时,湖北省组成的调查组很快就公布了疑点重重的所谓“调查结论”,就是巡视组巡视期间“仅仅只花了11万多元”,与之前的80万显然天壤之别,言下之意省委巡视组是清廉的,是被冤枉无疑了。
尽管湖北省委组织的调查给巡视组“洗了冤”,但调查结论出来之后,似乎公众并不买账,其中这里面仍然有诸多并没有说清楚道明白的疑点,首先就是湖北省委这种自己查自己的调查方式,本身就不具可信度,尤其调查结论与曝光的金额差距巨大,似乎欲盖弥彰;其次就是调查的结论中仍然存在诸多显而易见的模糊空间,并没有完全消除人们的疑惑。湖北省委巡视办肖主任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澄清,实际情况与报道情况“出入很大”,巡视组没有违规消费,80多万元包括了秭归县过去的办事经费。“过去的办事经费”似乎成了这次洗清冤情的最重要遮羞布,比如之前秭归县的接待账单里,有这样的明细:两部手机、10台平板电脑。前者为“省领导购”,后者是“省巡视组用,并带走”。肖主任回应,秭归县购置的打印机等办公用品,巡视组都没有用;那之前这些办公用品为什么不在过去的“办公用品”账目中名正言顺的报销呢?难道非要利用上级巡视组来巡视再趁机报销?似乎不合乎逻辑;再有巡视组成品声称招待的55条香烟,他们“只用了4条,主要是县里面占便宜了”,意思是大部分他们并没有拿,是地方上“趁机”消费了;但显然这55条烟是用在了巡视组巡视期间的消费,谁拿走了或谁抽得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笔费用应当计算在巡视组接待费里,但调查结论却故意忽略了这些“趁机”消费的费用。
当然还有包括给巡视组成员每人一件衬衫,共9件,总价8100元;15件运动服,总价40297元;24双当地特色布鞋,总价10080元。其他还有脐橙、茶叶等。这些东西调查结论里也故意的忽略了,似乎都顺理成章的成了当地县政府“过去的办事经费”,当事的巡视组成员当然也会配合赖账,但这些明显属于“礼品”类开销,即使是“过去的办事经费”,为什么调查组不干脆清楚的写明是过去秭归县送给谁、什么人的礼物呢?这不是更容易让公众信服吗?如此模糊有调查结论,加上自己调查自己,当然公众不会买账,且有忽悠糊弄社会舆论、遮丑之嫌。
其实且不说湖北省委巡视组到底是否20天内消费了贫困县80万接待费是否属实,也不论省委调查组的调查结论有多少真实性、可信性,我认为,之所以公众反响和质疑声如此强烈,更主要的是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所谓的上级巡视组下去巡视到底有没有能约束他们的监督审察机制,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公众一直强烈关注的政府“三公消费”为什么不能呼应社会的期盼彻底公开、摊在阳光下?
上级来巡视、或者来视察工作,作为公务礼仪,必要的接待费和相关消费是理所当然的,只是多少问题、是不是存在浪费或过度消费的问题,本身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但问题是包括各种接待费乃至行政开支,一直在公款开销里居高不下,政府奢侈消费、豪华享受、变相福利,都化作诸多“三公”消费几乎都呈现出既增长又保密或模糊的状态,这些年来面对群众的呼声,各地的“三公消费”迟迟不能公布、不愿意公布,或者即使公布,也语焉不详,纳税人的税款,变成一笔笔高消费的糊涂账,行政开支公开透明节约的要义变成了一句空话套话,这能不让群众对涉及“三公”消费的议题更加敏感吗?
所以基本上我认为对湖北省委巡视组这次天价接待费事件以及随后省委自己的调查结论,公众表达质疑和关注是理所当然的,更是基于对“三公”消费顽固的处于模糊状态的不满,就算巡视组自己没有消费80多万元,但11万元之外的69万多元的“过去的办事经费”为什么不顺便向社会公布一下其用途呢?比如之前所说的“给巡视组成员每人一件衬衫,共9件,总价8100元;15件运动服,总价40297元;24双当地特色布鞋,总价10080元。其他还有脐橙、茶叶等”,如果巡视组没有拿,那是“过去的”谁拿了呢?报销清单上的两部手机、10台平板电脑到底给了谁呢?难道公布一下会死呵?所以很难理解调查组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调查结论与方式,似乎只要能“洗清”巡视组的“冤情”就万事大吉高枕无忧了,但恕我直言,这不仅不能消除公众的疑虑,反而有一种欲盖弥彰、掩耳盗铃的印象。
巡视组到底冤不冤,或者到底花了多少接待费,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籍此机会让所有的政府“三公消费”能阳光化,能让政府花的每一笔钱从程序上、制度上做到信息公开,只要政府做到了信息公开、管理严格,相信不论什么级别的巡视组下来、不论什么样的“三公”消费,都顺理成章的有了制度的保障的约束,巡视组想被“冤枉”也难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