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让孩子明白适者生存道理需要纵容相互斗殴吗?

(2011-07-15 21:39:51)
标签:

适者生存

黑龙江晨报

现代社会

黑社会

纵容

杂谈

分类: 社会人文
           近日,一段名为《史上最厉害小孩打架》的视频疯传,拍摄者为女孩父亲,男孩姨父。这名家长称之所以放纵孩子打架并加油助威是“要让孩子从小就明白,面对欺凌要敢于出手,敢于还击”。视频中男孩啼哭不止,被打掉一颗门牙,口中流出鲜血。视频一经传到网络,立即引起网友热议,褒贬不一。(黑龙江晨报7月13日)
(原创)让孩子明白适者生存道理需要纵容相互斗殴吗?

                我们从视频中看到,两个孩子均是六七岁模样,女孩身穿白色T恤红色背带裤,男孩着一身蓝色球衣。两人厮打不休,女孩不时上去抓男孩的脸,并拳打脚踢,最终男孩被打倒在地,哭喊不停。拍摄视频者不断地从旁助威,口中喊着“打啊!打啊!不是挺能打的吗!”两个孩子再次扭打在一起,男孩再次被打倒在地。这时路过一名约50 岁的黑衣妇女从旁劝阻,只听那男子得意地说:“一见面就打架,让他们打呗!这是我女儿!这是我外甥!”镜头中的男孩已经啼哭不止,口中流出鲜血,掉了一颗门牙。

               显然视频中孩子打架的尺度已经完全超出一般孩子,甚至有点象模仿成人社会里的黑社会一般;且不说这对孩子将来会造成什么不良影响,至少在通过身为父亲的长辈的鼓励声中可能会直接或潜移默化的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误的认知,尤其中看到视频中的女孩毫不留情的在自己的表弟身上拳打脚踢、门牙落地,作为父亲居然还在大声鼓励纵容“打呵、打呵”,这真还是让人匪夷所思,连起码的同情心都没有了。而耐人寻味的是在记者采访女孩的父亲兰先生时,他竟然声称,他培养孩子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他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要让孩子从小就明白,面对欺凌要敢于出手,敢于还击。

              真是晕死,让自己的女儿和外甥拼死斗殴竟然是“培养孩子的理论”,是为了让他们从小明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先生要是地下有知,一定后悔死了,也气死了,本来一个好端端的科学理论,到了中国人的家长眼里,就成了靠暴力斗殴来体现“适者生存”的道理,且不说太肤浅,太片面,至少从现代社会文明素质的教育上来讲这是一种曲解,毕竟暴力下展现出来的适者生存,是一种低等动物的本能,是野兽的生存法则,而人类社会之所以称之为文明社会,正是人们基于反对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普遍认知上。显然这位家长以及他的亲属们对孩子斗殴行为的纵容和鼓励本身是素质低下且极不文明的表现,也绝对与现代社会的文明标准格格不入、背道而驰。

             其实现代社会已经存在一个与上述家长用暴力方式达到“适者生存”目的完全相反的结论,现代的适应社会者,已经绝非采取暴力或肢体冲突方式可以达到,往往那些义和团式的野蛮暴力者,虽然力气很大或气概不凡,但对手只需要用更科学更高效的方式达到以少胜多的结局,也就是说现代的“适者”,首先更应该是一个“智者”,一个关于用脑子战胜别人的人,而非象中世纪时代采取血腥暴力的方式来展现实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位家长大声鼓励纵容自己孩子斗殴的教育方式,其实是玷污了“教育”这个词,如此野蛮的家庭教育,很大可能是为将来培养出新一代黑社会人才,甚至连黑社会现在也只有最底端的小混混才习惯于街头暴力斗殴,暴力方式达到的所谓“适者生存”,实在不合时宜,也过于愚昧。

             可悲的是居然还有诸多网友对此表达支持,比如有部分网友认为,孩子尤其是男孩,就应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学会防御自卫,甚至视频中男孩的母亲,也即兰先生妻子的姐姐。她说并不反对两个孩子打架,因为她孩子从小性格懦弱,但是在和表姐一起长大的这些年中,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在班上已经没有人敢惹,有时候几个人都打不过他一个,她很赞同兰先生的教育理论。看来这一家人还真是虎狼家庭、虎狼父母,当然也就崇尚野蛮的丛林法则,只是他们将其用错了地方、更用错了对象。

              小孩子尤其是男孩打架本是常事,也无可厚非,但象兰先生这样作为父亲不但不加劝阻还在一边助威鼓励,无论如何是不能令人容忍的,更与现代人类社会所推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南辕北辙,如果这也算是教育,我看把他们孩子从小交给黑社会得了,那地方倒是个“适者生存”的最佳环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