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既然制止不了公布高考状元,教育部重申什么?

(2011-06-24 22:05:48)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
             高考之后的成绩公布无疑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了,这其中各地所谓的高考状元,更是成为热炒的对象,学校炒、媒体炒、广告商炒、几乎全社会都在炒,年复一年、乐此不疲。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现象同样也年复一年的因为触及到应试教育的体制性弊端而饱受社会诟病。

           而据新京报6月24日报道,教育部发言人23日表示,教育部一直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对高考考生成绩进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状元”,希望不要炒作高考“状元”。多年来,教育部一直要求对“状元榜”进行冷处理,至少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就明确提出叫停“炒状元”,高校也不得对新生成绩进行排名。这年高考录取期间,教育部针对一些媒体和网站对所谓高考“状元”进行炒作发表意见:希望各媒体和网站停止此类宣传,在网站上公布的立即删除。尽管早就明确提出叫停“炒状元”,但事实上收效不大,“状元”仍是录取期间全国最引人注目的话题。

            显而易见,教育部年复一年的重申不要公布高考“状元”,从实际效果来看也不过只是说说而已,不要说引起地方教育部门或学校的重视,甚至根本就没有人理会,你重申你的,他公布他的状元,似乎教育部的规定也只是成了例行公事一般,毫无约束力。

            其实每年高考之后出现几乎漫延全社会的“状元”热,不仅仅因为炒状元已经形成了一条利益均沾的产业链,而且所谓的高考状元本身就是目前以高考为核心的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众所周知,高考体制几乎成了学业上升的唯一通道,所谓一考定终身,而基于中国目前的社会现状和国情,或许在绝大多数人看来,高考就算存在应试教育的体制性弊端,但仍不失为当前唯一最能体现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择体制,是实现考生机会均等的保障,所以目前继续保留这种应试教育终极目标的高考制度,抛开公认的弊端不说,也几乎成了多数共识。那既然以高考为核心的应试教育必须保留,那么显而易见整个大学前教育甚至包括中小学教育都只可能将高考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甚至有教育工作者将幼儿教育都视做了所谓“人生的起跑线”。这样的话,高考就好比古代的科举,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功名天下知;尤其在今天这个拼爹、拼娘、拼钱的物欲社会,没有背影的普通学子拼拼高考成绩、拼拼状元似乎也理所当然。换句话说,既然高考考的是分数,既然全社会都热衷于关注这一应试教育的成果,那各地教育部门、学校、媒体也就会理所当然的加以炒作,那么教育部此时此刻又站出来重申“不要公布高考状元”岂不是缘木求鱼,跟没说一样。

           而我们抛开社会关注高考状元的某些积极意义,比如用以励志、参考学习方式等等,其实对社会热衷于炒作高考状元更深层次的原因仍然是众所周知的利益驱动。就象人们所看见的,现在的高考“状元”其实形成了一条利益链,从而成为学校、教辅机构、企业家争相追捧的“香饽饽”。就拿那些地方的高中学校而言,同样每天将所谓的素质教育挂在嘴边,实际上仍然在使出浑身力气实践以高考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这是体制使然。教育者们往往嘴上说不要炒作高考状元,其实心里巴不得大炒特炒。真要是媒体不炒了,都没人关注了,每年那么多的教辅材料、那么多的名师讲座谁来消费?高考已经成为一条养活无数人的巨大经济链条,无数名师、专家在其中活的何等滋润?如何肯放弃?谁会真正关心那些孩子们呢?只是可怜了孩子们!就获得状元者本身而言,甚至据说有些“状元”能收获少则几万、多则数十万元的现金奖励和各种荣誉;所在中学学校也提高了社会知名度,为日后争夺优质生源打下基础;教辅机构则可聘请“状元”做“形象代言人”赚钱。这些都已是路人皆知的社会现实。

            可以期待,随着这一轮各地高考分数线的公布,状元热或名牌大学对各地状元的争夺也将白热化,记得去年甚至还出现了北大清华两校就曾为“状元数”舌战。北大招办去年曾对外宣布称,全国各省份文理科第一名中,六成以上被北大录取。清华招办则称,九成省份的理科第一名和近三成省份的文科第一名填报清华。可谓状元炒作登峰造极,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了。那么你教育部今年又重申不得公布高考状元,到底对谁有约束力呢?所谓的素质教育又从何谈起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